拼音注音 : Mǔ Lì Ròu
別名 : 蠣黃(《綱目》)
出處 : 《本草拾遺》
來源 : 為牡蠣科動物近江牡蠣等的肉。
化學(xué)成分 : 近江牡蠣與大連灣牡蠣肉含糖元63.55%,牛磺酸1.3%,10種必需氨酸1.3%,無機鹽(銅、鋅、錳、鋇、磷、鈣)17.6%,谷胱甘肽,維生素A、B1、B2、D及F(即亞麻酸和亞油酸)。含碘1~11.53ppm(干重)。脂類中含一種糖脂,其糖由二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巖藻糖構(gòu)成。另有一種鞘類磷脂,含糖(葡萄糖、阿拉伯糖、巖藻糖)22.0% 性味 : 甘咸 注意 : ①《七卷食經(jīng)》:"有癩瘡不可食。"②《本草求原》:"脾虛精滑忌。" 功能主治 : 滋陰養(yǎng)血。治煩熱失眠,心神不安,丹毒。①崔禹錫《食經(jīng)》:"治夜不眠,志意不定。"②《本草拾遺》:"煮食,主虛損,婦人血氣,調(diào)中,解丹毒。于姜醋中生食之,主丹毒,酒后煩熱,止渴。"③《醫(yī)林纂要》:"清肺補心,滋陰養(yǎng)血。"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Mǔ Lì Ròu 別名 : 蠣黃 英文名 : Oyster 出處 :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牡蠣科動物近江牡蠣、長牡蠣、大連灣牡蠣、密鱗牡蠣等的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Ostrea riuularis Gould2.O.gigas Thunberg3.O.talienwhanensis Grosse4.O.denselamellosa Lischke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去殼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活于低潮線附近至水深7m左右的江河入海近處 原形態(tài) : 1.近江牡蠣 化學(xué)成分 : 近江牡蠣與大連灣牡蠣肉含糖元63.5%,?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撬?Taurine)1.3% 歸經(jīng) : 心;肝經(jīng) 性味 : 味甘;咸;性平 注意 : 1.《七卷食經(jīng)》:有癩瘡不可食。2.《本草求原》:脾虛精滑忌。 功能主治 : 養(yǎng)血安神;軟堅消腫。主煩熱失眠;憫神不安;瘰疬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食,30-60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 1.崔禹錫《食經(jīng)》:治夜不眠,志意不定。2.《本草拾遺》:煮食,主虛損,婦人血氣,調(diào)中,解丹毒。于姜醋中生食之,主丹毒,酒后煩熱,止渴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1888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牡蠣
下一篇:
牡鼠糞
《中華本草》:牡蠣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