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苦
拼音注音 : Mánɡ Chánɡ Cǎo
別名 : 鬼針草 出處 : 《植物名實圖考》卷十四隰草類鬼針草條附圖特征與本種相符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三葉鬼針草的全草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村旁 原形態(tài) : 三葉鬼針草 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莖鈍四棱形,無毛呀上部被極稀的柔毛。莖下部葉較小,3裂或不分裂,通常在開花前枯萎;中部葉具柄,柄長1.5-5cm,三出;小葉3枚,很少為5-7的羽狀復(fù)葉,兩側(cè)小葉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先端銳尖,基部近圓或闊楔形,有時不對稀,具短柄,邊緣有鋸齒,頂端小葉較大,長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或近圓形,具1-2cm 性狀 : 性狀鑒別 莖鈍四棱形,基部直徑可達6mm。中部葉對生,莖下部葉較小,常在開花前枯萎;中部葉對生具柄,三出,小葉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葉緣具粗鋸齒 毒性 : 盲腸草干葉以1:4比例混和在食物中給大鼠服用1-2星期,可使食管內(nèi)皮DNA的[3H]-胸苷摻入增加2.3倍。葉的乙醇提取物及一種成分這種作用稍弱。盲腸草加熱煮沸后食用同樣增加摻入。雄性大鼠在以甲基-n-戊基亞硝基胺(MNAN)誘發(fā)癌變的同時,給予盲腸草干葉50g/kg,在20-45星期、46-52星期、53-72星期分別處死大鼠,發(fā)現(xiàn)盲腸草顯著增加 MNAN誘導(dǎo)的食管癌增生,隨時間增加,癌變發(fā)生率顯著增加。但若未以MNAN誘導(dǎo),則盲腸草不表現(xiàn)出誘發(fā)腫瘤作用。 小鼠皮下注射,腹腔注射1-苯基-1,3,5-庚三烯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4245mg/kg和525mg/kg。 化學(xué)成分 : 1.苯基庚三炔(phenylheptatriyne),亞油酸(linole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無羈萜(friedelin),無羈萜-3β-醇(friedelan-3β-ol)葉含:奧卡寧-4′-O-β-D-[6″-反-對-香豆酰基]-香豆糖甙[ okanin-4′-O-β-D-(6″-trans-p-coumaroyl)-glucoside],奧卡寧-4′-O-β-D-[ 2″,4″,6″-三乙?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藥理作用 : 抗微生物與抗寄生蟲作用:盲腸草中的1-苯基-1,3,5-庚三烯有明顯的廣譜抗微生物活性,對細菌 性味 : 味甘 注意 :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婦女經(jīng)期忌服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189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