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中藥材

      麋茸

      中醫(yī)世家 2023-05-03 22:27:53

      《中藥大辭典》:麋茸

      拼音注音 : Mí Rónɡ

      出處 : 《唐本草》

      來源 : 為鹿科動物麋鹿的未骨化而帶有茸毛的幼角。

      生境分布 : 麋鹿為我國特產(chǎn),動物園有飼養(yǎng)。食物主要為草及水生植物

      原形態(tài) : 麋鹿

      ,又名:麋(《莊子》)
      ,四不象(《黑龍江外記》)
      。體長約2米
      ,肩高1米余
      ,雄者體重約200公斤,雌者100公斤
      。雄者尾長達75厘米
      ,雌者約60厘米。頭似馬
      、身似驢
      、蹄似牛、角似鹿
      ,故稱"四不象"
      。雄者具角,雌者無角
      ;角無眉叉
      ,主干離頭部一段距離后,分前后2枝
      ,前枝再分歧成2叉
      ,后枝長而直,不再分叉
      。尾生有長束毛
      ,尾端超過后肢踝關(guān)節(jié)。四肢粗大
      ,主蹄寬大能分開
      ,側(cè)蹄顯著。冬毛較長
      ,毛色灰棕
      。鼻孔上方有-白色斜紋,下頰與耳殼內(nèi)面均呈白色
      ,額及頂部沙黃色
      ,頰褐色,頸下長毛黑褐色
      ,頸背有一黑褐的縱紋延伸到前背部
      ,體側(cè)下部灰白色,四肢內(nèi)側(cè)及腹部黃白色
      ;夏毛較短而稀
      ,紅棕色雜有灰色,幼獸紅褐色,雜有黃色
      ,體有白色斑點
      。每年兩次換角,夏角在6~7月成長
      ,11~12月脫落
      ,此后生出1對冬角,翌年3月后脫落

      歸經(jīng) : ①《要藥分劑》:"入腎經(jīng)

      。"②《本草撮要》:"入足太陰、少陰經(jīng)
      。"

      性味 :

      ,溫。①《本草蒙筌》:"性熱
      。"②《綱目》:"甘
      ,溫,無毒
      。"

      功能主治 : 壯陽

      ,補精,強筋
      ,益血
      。治虛勞羸瘦,腰膝酸軟
      ,筋骨疼痛
      ,男子陽痿,女子不孕
      。①《唐本草》:"服之功力勝鹿茸
      。"②《本草蒙筌》:"骨軟可健,莖痿能扶
      。"③《綱目》:"治陰虛勞損
      ,一切血病,筋骨腰膝酸痛
      ,滋陰益腎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入丸、散或浸酒

      復(fù)方 : ①治腎經(jīng)虛

      ,腰不能轉(zhuǎn)側(cè):麋茸一兩(酥炙黃,燎去毛)
      ,茴香半兩(炒香)
      ,兔絲子(酒浸曝干
      ,用紙條子同碾取末)一兩。上為末
      ,以羊腎一對
      ,清酒煮爛去膜,研如泥
      ,和丸如梧子大
      ,陰干
      ,如腎膏少
      ,入酒糊佐之。每服三
      、五十丸
      ,溫酒、鹽湯下
      。(《本事方》麋茸丸)②治老人骨髓虛竭
      ,補益:麋茸五兩(去毛,涂酥炙微黃
      ,為末)
      。以清酒二升,于銀鍋中慢火熬成膠
      ,盛瓷器中
      。每服半匙,溫水調(diào)下
      ,空心食前服
      。(《經(jīng)驗方》麋茸煎)③補養(yǎng)氣血,令人有子:熟干地黃(洗
      ,焙)
      、當(dāng)歸(洗,焙)
      、麋茸(酥炙
      ,為末)各等分。為細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米飲或溫酒下
      ,空心食前服。(《楊氏家藏方》麋茸萬病丸)

      各家論述 : ①《醫(yī)學(xué)入門》:"先輩云:鹿茸補陽

      ,麋茸補陰
      ,一云鹿勝麋
      ,一云麋勝鹿。要知麋性與鹿性一同
      ,盡皆甘溫補陽之物
      。"②《本草求真》:"麋、鹿雖分有二
      ,然總不外填補精髓
      ,堅強筋骨,長養(yǎng)氣血而為補肝滋腎之要藥也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麋茸

      拼音注音 : Mí Rónɡ

      別名 :

      、麈、四不象

      英文名 : Pilose David's deerhorn, Pilose Antler of David's deer

      出處 : 出自《唐本草》

      。1.《別錄》:麋
      ,生南山山谷及淮海邊。2.陶弘景:麋
      ,今海陵間最多
      ,干百為群,多輪少牡
      。3.《綱目》:麋
      ,鹿屆也,牡者有角
      。糜似鹿而色青黑
      ,大如小牛。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鹿科動物麋鹿雄性未骨化的帶有茸毛的幼角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 Edwards采收和儲藏:每年1-2月和5-6月2次采收
      ,鋸取未骨化的幼角,洗凈
      ,晾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食物主要為草及水生植物。資源分布:本種屬我國特產(chǎn)種

      ,清代已飼養(yǎng)于北京南苑
      ,無野生,后被運至英國
      ,我國絕跡
      。80年代末期由英國政府歸還于我國,現(xiàn)飼養(yǎng)于北京和江蘇兩地
      ,為國家一給保持動物
      。以草和水生植物為食。每年兩次換角
      ,夏角6-7月生長
      ,11-12月脫落
      ,此后生出1對冬角,翌年3月后落角

      原形態(tài) : 麋鹿

      ,屬于麋與馴鹿之間,大小和歐洲的赤鹿相近
      ,體長約2m
      ,高約1m余。雄者重約200kg
      ,雌者約100kg
      。尾長約70cm。頭似馬而非馬
      ,角似鹿而非鹿
      ,身似驢而非驢,蹄似牛而非牛
      ,故曰“四不象”。雄者具角
      ,雌者無
      。角的主枝叉分為前后2枝,前概再分岐成二叉
      ,后枝長而直
      ,不再分叉。四肢粗大
      ,主蹄寬大能分開
      ,側(cè)蹄顯著。毛色淡褐
      ,背部稍濃
      ,腹部較淺,鼻孔上方有一白色斜紋
      。冬季毛長而蓬
      ,顯棕赤色,幼獸有白色斑點
      ,生后3月始消失

      性狀 : 性狀鑒別,幼角為二叉分岐

      ,后枝長而直
      。表面具茸毛。鋸口外圍無骨質(zhì)
      ,中間有細孔

      歸經(jīng) : 腎經(jīng)

      性味 : 味甘

      ;性溫

      功能主治 : 補腎陽;益精血

      ;強筋骨
      ;壯腰膝。主虛勞贏瘦
      ;精血不足
      ;陽痿;不孕
      ;腰膝酸軟
      ;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入丸、散

      ,或浸酒
      ,熬膏,3-6g

      復(fù)方 : ①治腎經(jīng)虛

      ,腰不能轉(zhuǎn)側(cè):麋茸一兩(酥炙黃,燎去毛)
      ,菌香半兩(炒香)
      ,兔絲干(酒浸曝干,用紙條子同碾取末)一兩
      。上為末
      ,以羊腎一對,清酒煮爛去膜
      ,研如泥
      ,和丸如梧子大,陰干
      ,如腎膏少
      ,入酒糊佐之。每服三
      、五十九
      ,溫酒、鹽湯下
      。(《本事方》麋茸丸)②治老人骨髓虛竭
      ,補益:康茸五兩(去毛,涂酥炙微黃
      ,為末)
      。以清酒二升,于銀鍋中慢火熬成膠
      ,盛瓷器中
      。每服半匙
      ,溫水調(diào)下,空心食前服
      。(《經(jīng)驗方》糜茸煎)③補養(yǎng)氣血
      ,令人有子:熟干地黃(洗,焙)
      、當(dāng)歸(銑
      ,焙)、麋茸(酥炙
      ,為末)各等分
      。 為細末,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米飲或溫酒下
      ,空心食前服
      。(《楊氏家藏方》茸萬病丸)

      各家論述 : 1.《醫(yī)學(xué)入門》:先輩云:鹿茸補陽,麋茸補陰

      ,一云鹿勝麋
      ,一云麋勝鹿。要知麋性與鹿性一同
      ,盡皆甘溫補陽之物。2.《本草求真》:麋
      、鹿雖分有二
      ,然總不外填補精髓,堅強筋骨
      ,長養(yǎng)氣血而為補肝滋腎之要藥也
      。3.《唐本草》:服之功力勝鹿茸。4.《本草蒙簽》:骨軟可健
      ,莖屢能扶
      。5.《綱目》:治陰虛勞損,一切血病
      ,筋骨腰膝酸痛
      ,滋陰益腎。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191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猴頭菌
      《全國中草藥匯編》:猴頭菌別名 : 猴頭、刺猬菌
      大青木
      竹葉心
      來源 : 慈竹屬植物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Mcclure尚未能展開呈筒卷形的嫩葉
      。性味 : 甘
      、苦,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