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4iwoc"><pre id="4iwoc"></pre></ul>
    <blockquote id="4iwoc"><tfoot id="4iwoc"></tfoot></blockquote>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中藥材

      麻葉

      中醫(yī)世家 2023-05-03 22:29:57

      《中藥大辭典》:麻葉

      拼音注音 : Má Yè

      別名 : 火麻頭(《瘡科心要》)。

      出處 : 《藥性論》

      來源 : 為桑科植物大麻的葉

      化學(xué)成分 : 大麻葉含Δ2-四氫大麻酚酸、大麻二酚酸

      、大麻色酸等。另據(jù)報道,分析17個國家的檢樣,大麻二酚酸占葉的酸性部分的3.8~41.7%
      ,是葉的主要成分;又熱帶國家在大麻成熟時或成熟后
      ,大麻二酚酸含率最低,中歐國家在未成熟時最高,其它中間寒暖的國家
      ,含率在二者之間
      。又,此等物質(zhì)
      ,在貯藏時以及經(jīng)過加熱
      、光照等物理作用,含率可起變化
      。例如Δ2-四氫大麻酚酸
      ,經(jīng)日光照射,可變?yōu)榇舐榉铀?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又在暗處長時間
      ,也可變?yōu)榇舐榉铀峒按舐榉樱虼司貌氐娜~中的大麻酚酸
      ,并非其本來成分
      ,而是因Δ2-四氫大麻酚酸經(jīng)過光照而生成的。如同其它雌雄異株的植物一樣
      ,異性植物的成分常有互異之處
      。就含氮物質(zhì)而言,大麻雄株葉中總氮及蛋白質(zhì)氮常較雌者為少
      ,但在老葉中則無甚差別
      。又雄大麻葉的水溶性蛋白質(zhì)比雌株的葉含較多的精氨酸、賴氨酸
      、丙氨酸
      ,而雌株的葉的水溶性蛋白質(zhì),則含較多的組氨酸
      、脯氨酸和二羧基的氨基酸
      。大麻葉、莖
      、芽中都含極少的植酸鈣鎂
      ,而在木髓和花中,此物質(zhì)含率較高(相當(dāng)于150~160毫克%)
      。大麻無論葉
      、花,都含抗菌物質(zhì)
      ,它(們)是帶酸性
      、難溶于水、易溶于乙醚
      、石油醚等油溶劑的樹脂狀物質(zhì)

      性味 : 《綱目》:"辛

      ,有毒
      。"

      功能主治 : 治瘧疾,氣喘

      ,蛔蟲
      。①《唐本草》:"搗葉水絞取汁服五合,主蛔蟲
      ;搗敷蝎毒
      。"②《東北藥植志》:"有解痛、麻醉
      、利尿作用
      。"③《中國藥植圖鑒》:"夾入煙草中吸之,治喘息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搗汁

      ,入丸、散
      。外用:搗敷

      復(fù)方 : 治瘧疾:大麻葉,不問榮枯

      ,入鍋內(nèi)
      ,文武火慢慢炒香,連鍋取下
      ,以紙蓋其上
      ,令汗出盡,然后碾為細(xì)末
      ,臨發(fā)時以前兩時辰
      ,用茶湯或溫酒濃調(diào)下;移患入原睡處
      ,其狀如醉
      ,醒即愈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蛞狼胺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加入縮砂、丁香
      、木香
      、陳皮為末,比麻葉分兩減半
      ,酒糊為丸
      ,蜜丸亦可,梧子大
      。常以茶
      、酒送下五
      、七丸。(《普濟(jì)方》)

      各家論述 : 《綱目》:"按郭文《瘡科心要》烏金散治癰疽疔腫

      、時毒惡瘡
      ,方中用火麻頭同麻黃諸藥發(fā)汗,則葉之有毒攻毒可知矣
      。《普濟(jì)方》用之截瘧尤可推焉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麻葉

      拼音注音 : Má Yè

      別名 : 火麻葉

      、火麻頭

      出處 : 出自《藥性論》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大麻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nnabis sativa L.采收和儲藏:夏
      、秋季枝葉茂盛時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國各地均有栽培

      ,也有半野生。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
      、華北
      、華東、中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

      ,高l-3m。莖直立
      ,表面有縱溝
      ,密被短柔毛,皮層富纖維
      ,基部木質(zhì)化
      。掌狀葉互生或下部對生,全裂
      ,裂片3-11枚
      ,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兩端漸尖
      ,邊緣具粗鋸齒
      ,上面深綠色,有粗毛
      ,下面密被灰白色氈毛
      ;葉柄長4-15cm,被短綿毛
      ;托葉小
      ,離生
      ,披針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涡?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疏散的圓錐花序
      ,頂生或腋生
      ;雄花具花被片5,雄蕊5
      ,花絲細(xì)長
      ,花藥大;雌花簇生于葉腋
      ,綠黃色
      ,每朵花外面有一卵形苞片,花被小膜質(zhì)
      ,雌蕊1
      ;于房圓球形,花柱呈二歧
      。瘦果卵圓形
      ,長4-5mm,質(zhì)硬
      ,灰褐色
      ,有細(xì)網(wǎng)狀紋,為宿存的黃褐色苞片所包裹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ㄆ?5- 6月,果期 7一 8月

      化學(xué)成分 : 含大麻酚(cannabinol)

      ,大麻二酚(cannabidiol),△9-反四氫大麻酚(△9-trans-terahydrocannabi-nol)
      ,△8-反-四氫大麻酚(△8-trans-tetrahydrocannabinol)[1]
      ,二羥基大麻酚(cannabitrol)[2],大麻環(huán)醚萜酚(cannabiglendol)[3]
      ,大麻聯(lián)苯二酚(cannabiodiol)[4]
      ,四氫次大麻酚酸(tetrahydro-cannabivarinic acid),次大麻二酚酸(cannabidivarinic acid)
      ,次大麻色酚酸( cannabichromevarinic acid)
      ,次大麻萜二酚酸(cannabidigerovarinic acid)[5];黃酮類成分
      ,芹菜素(apigenin)
      ,木犀草素(luteolin)
      ,大波斯菊甙(cosmosiin),牡荊素(vitexin)[6]
      ,異牡荊素(isovitexin)
      ,葒草素(orientin)[7],2″-O-葡萄牡荊素(2″-O-glucopyranosylvitexin)
      ,2″-O-葡萄糖葒草素(2″-O-glucopyra-nosylorientin)[8]
      ;生物堿類成分,大麻堿(cannabisativine)[9]
      ,脫水大麻堿(anhydrocannabisativine)[10]
      ,大麥芽堿(hordenine)[11],螺環(huán)化合物大麻螺酮(cannabispirone)
      ,大麻螺烯酮(cannabispire-none)[12],β-大麻螺醇(β-cannabispirol)
      ,大麻螺醇乙酸酯(acetylcannabispirol)[13]
      ;芪類成分,大麻異戊烯(cannabiprene)
      ,3
      ,4′-二羥基-5-甲氧基聯(lián)芐(3,4′-dihydroxy-5-methoxybi benayl)[14]
      ;甾醇類化合物成分
      ,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
      ,β-谷甾醇(β-stiosterol)
      ,5α-豆甾-7,24(28)-二烯-3β-醇[5α-stigmasta-7,24()]

      炮制 : 洗凈

      、曬干備用

      歸經(jīng) : 肺;膀胱

      ;大腸經(jīng)

      性味 :

      ;有毒

      功能主治 : 平喘截瘧;解毒殺蟲

      。主瘧疾
      ;氣喘;蛔蟲病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搗汁

      ,入丸
      、散。外用:搗敷

      復(fù)方 : 治瘧疾:大麻葉

      ,不問榮枯
      ,入鍋內(nèi),文武火慢慢炒香
      ,連鍋取下
      ,以紙蓋其上,令汗出盡
      ,然后碾為細(xì)末
      ,臨發(fā)時以前兩時辰,用茶湯或溫酒濃調(diào)下
      ;移患人原睡處
      ,其狀如醉,醒即愈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蛞狼胺槟尤肟s砂
      、丁香
      、木香、陳皮為末
      ,比麻葉分兩減半
      ,酒糊為丸,蜜丸亦可
      ,梧子大
      。常以茶、酒送下五
      、七丸
      。(《普濟(jì)方》)

      各家論述 : 1.《綱目》:按郭文《瘡科心要》烏金散治癰疽療腫、時毒惡瘡

      ,方中用火麻頭同麻黃諸藥發(fā)汗
      ,則葉之有毒攻毒可知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镀諠?jì)方》用之截瘧尤可推焉
      。2.《唐本草》:搗葉水絞取汁服五合,主蛔蟲
      ;搗敷蝎母
      。3.《東北藥植志》:有解痛、麻醉
      、利尿作用
      。4.《中國藥植圖鑒》:夾入煙草中吸之,治喘息。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191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猴頭菌
      《全國中草藥匯編》:猴頭菌別名 : 猴頭
      石長生
      拼音注音 : Shí Chánɡ Shēnɡ別名 : 丹草、長生草
      、丹沙草、生肌草
      、石中珠
      、巖浮萍、豬毛七
      、水豬毛七
      、豬鬃草、豬毛腳筋草出處 : 石長生
      ,始載于《本經(jīng)》
      ,一名丹草,列入下品
      桑白皮
      《中國藥典》:桑白皮拼音注音 : Sānɡ Bái Pí別名 : 桑根皮英文名 : CORTEX MORI來源 : 本品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浦参锷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
      兩面青
      《全國中草藥匯編》:兩面青拼音注音 : Liǎnɡ Miàn Qīnɡ別名 : 甲滿來源 : 紫金牛科兩面青Maesa indica (Roxb.)A. DC.
      ,以全株入藥
      大青木
      拼音注音 : Dà Qīng Mù別名 : 路邊青
      、臭葉樹
      、羊咪青、青心草
      、臭大青
      、鴨公青、淡婆婆
      、大葉青
      竹葉心
      來源 : 慈竹屬植物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Mcclure尚未能展開呈筒卷形的嫩葉。性味 : 甘
      、苦
      ,涼。功能主治 : 清頭熱
      山玉桂
      羊外腎
      《中藥大辭典》:羊外腎拼音注音 : Yánɡ Wài Shèn別名 : 羊石子(《本事方》)
      ,羊腎(《四川中藥志》)。出處 : 《綱目》來源 : 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苿游锷窖蚧蚓d羊的睪丸
      甲魚頭
      拼音注音 : Jiǎ Yú Tóu別名 : 腳魚頭、團(tuán)龜頭
      、鰲頭來源 : 爬行綱龜鱉目鱉科中華鱉Amyda sinensis (Wieg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