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Niú Bái Ténɡ
別名 : 廣花耳草、土五加皮、涂藤頭、土加藤、大葉亞婆巢、接骨丹
來源 : 茜草科耳草屬植物牛白藤Hedyotis hedyotidea (DC.)Merr.[H. macrostemon Hook. et Arn.;Oldenlandia hedyotidea (DC.)Hand.-Mazz.],以根、藤、葉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或鮮用。
性味 : 甘、淡,涼。
功能主治 : 根、藤:祛風(fēng)活絡(luò),消腫止血。用于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痔瘡出血,瘡癤癰腫,跌打損傷。葉:清熱祛風(fēng)。用于感冒,肺熱咳嗽,腸炎;外用治濕疹、皮膚瘙癢,帶狀皰疹。
用法用量 : 根、藤、葉均為0.5~1兩;葉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Niú Bái Ténɡ
別名 : 有毛雞屎藤、膿見消、癍痧藤(《廣西藥植名錄》),大葉龍膽草、土加藤、甜茶(廣州部隊《常用中草約手冊》),接骨丹、排骨連(《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出處 : 《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 : 為茜草科植物牛白藤的莖葉。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 生于山谷、坡地、林下、灌木叢中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藤狀灌木 性味 :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甘淡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暑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0.5~1兩 復(fù)方 : ①防治中暑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Niú Bái Ténɡ 別名 : 有毛雞屎藤、膿見消 出處 : 出自《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牛白藤的莖葉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谷、坡地 原形態(tài) : 牛白藤 性狀 : 性狀鑒別 藤莖多切成斜片或段片,長3-5cm,直徑0.3-3cm,外皮淡黃色或灰褐色,粗造,有稍扭曲的淺溝槽及細縱紋;皮孔點狀突起,?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歸經(jīng) : 肺;肝;腎經(jīng) 性味 : 甘淡;涼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主中暑;高熱;腸炎;皮膚濕疹;帶狀皰疹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30g 各家論述 : 1.《廣西藥植名錄》:清涼解毒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192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中華本草》:牛白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