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Qié Gēn
別名 : 茄母(《摘元方》)。
出處 : 《開寶本草》
來源 : 為茄科植物茄的根和莖。9~10月間,全植物枯萎時(shí)連根拔起,除去干葉,洗凈泥土,曬干。
生境分布 :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
性狀 : 干燥的莖多已切成小段,根為須狀,通常彎曲錯(cuò)綜,主根不明顯,質(zhì)堅(jiān)實(shí),易折斷,斷面黃白色,中心為木質(zhì)部。莖圓柱形或扁壓狀圓柱形,有分枝,切斷的枝條長12~20厘米 藥理作用 : 根的提取物有某些抗菌作用。 性味 : 甘辛 功能主治 : 治久痢便血,腳氣,齒痛,凍瘡。①《開寶本草》:"主凍瘡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復(fù)方 : ①治久痢不止:茄根(燒灰)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慢性氣管炎:將茄子根制成每毫升含生藥2克之糖漿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Qié Gēn 別名 : 茄母、茄子根 英文名 : Root of Garden Eggplant, Root of Eggplant 出處 : 出自《開寶本草》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茄的根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至亞灌木,高60-100cm 性狀 : 性狀鑒別 商品多已切成小段。主根通常不明顯,有的略呈短圓錐表,具側(cè)根及多數(shù)錯(cuò)縮綜彎曲須根,表面淺灰黃色。質(zhì)堅(jiān)實(shí),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莖近圓柱形,直徑1-2cm,有分枝,表面黃白色至淺灰黃色,有細(xì)密縱爭皺紋和點(diǎn)狀皮孔;葉痕半月形,并有枝條殘基或枝痕。體輕,質(zhì)堅(jiān)硬,斷面不平坦,纖維性,共同白色,中央有淡灰綠色髓部或呈空洞狀。氣微,味微咸。以身干、色灰黃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 根皮中含薯蕷皂甙元(diosgenin)[1],根含得草醛(vanillin),異東莨菪素(isoscopoletin),對(duì)-氨基苯甲醛(P-aminobenzaldehyde),咖啡酸乙酯(ethylcaffeate),N-氫基苛一甲醛(P-aminobenzaldehyde),咖啡酸乙酯(ethyl caffeate),N-反式阿魏酰基酪胺(N-trans-feruloyltyramine) 藥理作用 : 根的提取物有某些抗菌作用。 性味 : 味甘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利濕;清熱止血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8g 各家論述 : 1.《開寶本草》:主凍瘡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196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中華本草》: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