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Qiánɡ Wēi Huā
別名 : 刺花(《綱目》) 出處 : 《醫(yī)林纂要》 來源 : 為薔薇科植物多花薔薇的花朵 生境分布 : 多生于路旁、田邊或丘陵地的灌木叢中 原形態(tài) : 多花薔薇 性狀 : 干燥花朵大多破散不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化學(xué)成分 : 花含黃芪甙,又含揮發(fā)油0.02~0.03%左右。 性味 : 甘,涼。①《藥材資料匯編》:"甘,平。"②《南寧市藥物志》:"甘,涼。"③《上海常用中草藥》:"苦澀,寒。" 注意 : 《綱目拾遺》:"劉克中云,香烈大耗真氣,虛人忌服之。" 功能主治 : 清暑,和胃,止血。治暑熱吐血,口渴,瀉痢,瘧疾,刀傷出血。①《醫(yī)林纂要》:"干之可罨金瘡,去瘀生肌。"②《綱目拾遺》:"治瘧,婦人郁結(jié)吐血。"③《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芳香健胃。"④《南寧市藥物志》:"治泄瀉、下痢。"⑤《上海常用中草藥》:"清暑熱,順氣和胃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復(fù)方 : ①治瘧疾:野薔薇花 備注 : 除上述品種外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Qiánɡ Wēi Huā 別名 : 刺花、白殘花、柴米米花、 英文名 : Flower of Japanese Rose 出處 : 出自《醫(yī)林纂要》;1.陶弘景:營實(shí)即是薔薇子, 以白花者為良。根,亦可煮釀酒,莖葉,亦可煮作飲。2.《蜀本草》:《圖經(jīng)》云,薔薇莖間多刺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野薔薇的花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路旁 原形態(tài) : 野薔薇 攀援灌木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 性狀 : 性狀鑒別 花朵大多破碎不全;花萼披針形,密被絨毛;花瓣黃白色至棕色 化學(xué)成分 : 花的揮發(fā)油含28種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為2,5,5-三甲基庚二烯(2,5,5-trimethylheptadiene),牻牛兒酸甲酯(香葉酸甲酯methyl geranate)等。 鑒別 : 取粗粉1g,加甲醇15ml,加熱回流30min,濾過,取濾液1ml,加鎂粉少許與鹽酸1滴,溶液漸顯櫻紅色。(檢查黃酮類) 歸經(jīng) : 胃;大腸經(jīng) 性味 : 苦、澀 注意 : 《綱目拾遺》:劉克中云,香烈大耗真氣,虛人忌服之。 功能主治 : 清暑,和胃,活血止血,解毒。主暑熱煩渴;胃脘脹悶,吐血,衄血,口瘡,癰癤,月經(jīng)不調(diào)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6g。 復(fù)方 : ①治瘧疾: 野薔薇花,拌茶煎服。 (《群芳譜》)②治暑熱胸悶,吐血口渴,嘔吐不思飲食: 白殘花一錢五分至三錢。 煎服。 (《上海常用中草藥》) 各家論述 : 1.《醫(yī)林纂要》:干之可罨金瘡,去瘀生肌。2.《綱目拾遺》:治瘧,婦人郁結(jié)吐血。3.《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芳香健胃。4.《南寧市藥物志》:治泄瀉、下痢。5.《上海常用中草藥》:清暑熱,順氣和胃,解渴,止血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196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中華本草》:薔薇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