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Rù Dì Wú Gōnɡ
別名 : 蜈蚣草
來源 : 蕨類七指蕨科七指蕨屬植物七指蕨Helminthostachys zeylanica (L.)Hook.,以全草或根狀莖入藥。全年可采,洗凈曬干。
性味 : 苦、微甘,涼。
功能主治 : 清熱化痰,解蛇毒。用于咽炎,扁桃體炎,咳嗽,哮喘;外用治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 3~5錢;外用鮮根、莖搗爛敷患處。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Rù Dì Wú Gōnɡ
別名 : 水娛蚣(《廣西藥植名錄》)。
出處 : 《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 : 為七指蕨科植物七指蕨的根莖。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 生于溪邊、溝邊或林中濕地。分布云南,廣西、廣東、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 : 七指蕨:七葉一枝花、水上一枝花。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甸甸橫走,外面紫紅色,內(nèi)面白色,有多數(shù)肉質(zhì)粗根 功能主治 : 除熱,去瘀 復(fù)方 : 治跌打內(nèi)傷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Rù Dì Wú Gōnɡ 別名 : 倒地蜈蚣、蜈蚣草 英文名 : Rhizome of Ceylan Helminthostachys 出處 : 出自《廣西藥植圖志》 來源 : 藥材基源:為七指蕨科植物七指蕨的根莖或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lminthostachys zeylanica(L.) Hook.[Botrychium zeylanicum L.;Osmunda zeylanica L.]采收和儲藏:夏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濕潤疏林下或溝邊濕地。資源分布:分布云南 原形態(tài) : 七指蕨 化學(xué)成分 : 根含豆甾醇(stigmasterol),巖蕨甾醇(fucosterol),衛(wèi)矛醇(dulcitol) 歸經(jīng) : 肺 性味 : 苦;甘 功能主治 : 清肺化痰;散瘀解毒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復(fù)方 : 治跌打內(nèi)傷,散瘀止痛:入地蜈蚣童便浸四十九日,洗凈曬干,研末。每服六分,酒或開水送下。(《廣西藥植圖志》) 各家論述 : 1.《廣西藥植圖志》:清熱,化痰。治癆熱咳嗽及跌打內(nèi)傷。2.《廣西藥植名錄》:止咳,去瘀生新,鎮(zhèn)痛。治痢疾,肺炎,蛇傷。 摘錄 :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197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上一篇:
人血七
下一篇:
入地金牛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入地蜈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