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Ruǎn Jí Lí
別名 : 白蒺藜(《山東中草藥手冊(cè)》) 出處 : 《山東中草藥手冊(cè)》 來(lái)源 : 為藜科植物西伯利亞濱藜的果實(shí)。8~9月采收,割取全草,曬干,打下果實(shí),碾去硬刺后備用。 生境分布 : 生于鹽堿灘、湖邊、河岸和固定沙丘上,或見于草地、宅旁和路邊等地。分布東北、西北、華北各地。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 性味 : 苦,平。①《山東中草藥手冊(cè)》:"苦,溫。"②《內(nèi)蒙古中草藥》:"苦微酸咸,平。"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3錢,外用:煎水洗。 復(fù)方 : ①治頭痛頭暈,目赤腫痛:軟蒺藜、草決明、青葙子、菊花,水煎服。(《中國(guó)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②治皮膚瘙癢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Ruǎn Jí Lí 別名 : 藜 出處 : 出自《山東中草藥手冊(cè)》 來(lái)源 : 藥材基源:為藜科植物西伯利亞濱藜和中亞濱藜的果實(shí)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1.分布于東北 栽培 : 1.生于鹽堿灘 性狀 : 性狀鑒別(1)中亞濱藜 胞果外被2片宿存苞片 藥理作用 : 具抗病毒作用及抗血吸蟲作用[1]。 歸經(jīng) : 肺 性味 : 苦 功能主治 : 清肝明目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各家論述 : 1.《山東中草藥手冊(cè)》:散風(fēng),明目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198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中華本草》:軟蒺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