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Shān Niú Máo Zhān
別名 : 田高梁、牛毛草、牛毛氈(《貴州民間藥物》),褐穗飄拂草(《廣州植物志》),片角草(《中國(guó)植物志》)。
出處 : 《貴州民間藥物》
來(lái)源 : 為莎草科植物暗褐飄拂草的全草。8~9月采收。
生境分布 : 生于山頂、草地或田中。分布廣東、廣西、福建、臺(tái)灣、湖南、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稈叢生,高20~40厘米。葉線形,長(zhǎng)5~15厘米,先端急尖,兩面被毛。苞片2~4,葉狀,長(zhǎng)8~35毫米,被毛長(zhǎng)側(cè)枝聚傘花序復(fù)出,有多數(shù)被毛的輻射枝;小穗長(zhǎng)圓狀披針形,長(zhǎng)6~10毫米;有花鱗片卵狀披針形,被粗短毛,棕色,中脈1條;雄蕊3;柱頭3。小堅(jiān)果倒卵形 性味 : 性平 功能主治 : 解表,清寒熱。 復(fù)方 : 治斑疹傷寒:山牛毛氈一兩。煎水服。(性味以下出《貴州民間藥物》)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Shān Niú Máo Zhān 別名 : 田高粱、牛毛草 英文名 : all-grass of Fuscous Fimbristylis 出處 : 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來(lái)源 : 藥材基源:為莎草科植物褐穗飄拂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Fimbristylis fusca (Nees) Benth.[Abildgaardia fusca Nees;F.cinnamometorum Hance]采收和儲(chǔ)藏:6-9月開花期采收,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草叢、田邊或草地。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tái)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 褐穗飄拂草,一年生草本,高15-40cm。稈叢生,略粗糙,具莖生葉。葉線形,兩面被毛,長(zhǎng)5-15cm 歸經(jīng) : 膀胱經(jīng) 性味 : 味辛;性涼 功能主治 : 清熱解表。主風(fēng)熱感冒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00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中華本草》:山牛毛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