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Shù Dì Guā
別名 : 山枇杷、牛奶根、斑鳩食子、雞眼睛
來源 : 桑科無花果屬植物撕裂榕Ficus laceraatifolia Levl. et Vant.,以根和果序托入藥。四季采根,秋冬采收果序托,分別曬干。
性味 : 根:澀,微咸。果序托:甘,平。
功能主治 : 根:清熱解毒;果序托:下乳 用法用量 : 5~8錢。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Shù Dì Guā 別名 : 山枇杷、牛奶根、斑鳩食子(《四川常用中草藥》)。 出處 : 《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 : 為桑科植物破裂葉榕的根和果實(shí)。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 生于山坡灌木林中、路邊。分布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 灌木,高達(dá)1.5米,有乳汁。樹皮灰褐色。單葉互生,葉片堅(jiān)紙質(zhì)或近革質(zhì),倒卵形咸倒披針形,邊緣有深裂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被褐色粗毛,脈上更密;葉柄密被白色柔毛。隱頭花序單生于葉腋 性味 : 根:澀微咸,平。果:甘。 功能主治 : 下乳,收斂。治紅白痢疾,淋癥腫痛,乳少,九子爛瘍,痔瘡。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Shù Dì Guā 別名 : 山枇杷 出處 : 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裂葉榕的果實(shí)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600-1300m的山地林中或水邊灌叢處。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南部 原形態(tài) : 灌木或喬木狀 性狀 : 性狀鑒別 果實(shí)紫紅色或深紫色 性味 : 甘;性平 功能主治 : 下乳。主乳汁不足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24g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03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中藥大辭典》:樹地瓜
《中華本草》:樹地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