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大辭典》:水蘇
拼音注音 : Shuǐ Sū
別名 : 芥蒩(《本經(jīng)》),雞蘇(《吳普本草》),香蘇、龍腦薄荷(《補缺肘后方》),芥苴 、勞蒩(《別錄》)
,野紫蘇
、山升麻、烏雷公
、朋頭草、陳痧草(《湖南藥物志》)
,水雞蘇(江西《草藥手冊》)。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為唇形科植物水蘇的全草。7~8月采收 ,曬干。
生境分布 : 生于田邊 、水溝邊等潮濕地。我國南方各地均有野生
。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約30厘米。莖直立,方形,通常不分枝,四棱粗糙。葉對生;有短柄;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先端鈍尖,基部心臟形,或近圓形,邊緣有鋸齒,上面皺縮,脈具刺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hù)層輪生,多數(shù)集成輪傘花序,頂端密集成頭狀;萼鐘形,5齒裂,裂片先端銳尖刺;花冠淡紫紅色,簡狀唇形,上唇圓形,全緣,下唇向下平展,3裂,具紅點;雄蕊4,2強;花柱著生子房底,頂端2裂。小堅果倒卵圓形,黑色,光滑?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ㄆ谙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本植物的根莖(水蘇根)亦供藥用
,另詳專條
。
歸經(jīng) : ①《本草求真》:"入腸、胃
。"②《本草再新》:"入肺經(jīng)
。"
性味 : 辛,微溫
。①《本經(jīng)》:"味辛,微溫
。"②《別錄》:"無毒。"③江西《草藥手冊》:"酸澀
,微溫,有小毒
。"
注意 : 《本草從新》:"走散真氣,虛者宜慎。"
功能主治 : 疏風(fēng)理氣,止血消炎。治感冒,痧癥,肺痿,肺癰,頭風(fēng)目眩,口臭,咽痛,痢疾
,產(chǎn)后中風(fēng),吐血
,衄血
,血崩
,血淋
,跌打損傷
。①《本經(jīng)》:"主下氣
,辟口臭
,去毒,辟惡
。"②《別錄》:"主下氣,殺谷
,除飲食
。主吐血
、衄血
、血崩。"③孟詵:"熟搗生葉
,綿裹塞耳療聾;又頭風(fēng)目眩者
,以清酒煮汁一升服,產(chǎn)后中風(fēng)服之彌佳
;煮汁洗頭
,白屑不生
。"④《日華子本草》:"治肺痿
,崩中,帶下
,血痢
,頭風(fēng)目眩
,產(chǎn)后中風(fēng)及血不止。"⑤《本草圖經(jīng)》:"主諸氣疾及腳腫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5錢(鮮品0.5~1兩);搗汁或入丸
、散
。外用:煎水洗
、研末撒或搗敷
。
復(fù)方 : ①治感冒:水蘇四錢,野薄荷
、生姜各二錢
,水煎服
。(江西《草藥手冊》)②治痧癥:水蘇五錢
,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③治風(fēng)熱頭痛
,熱結(jié)上焦,致生風(fēng)氣痰厥頭痛:水蘇葉五兩
,皂莢(炙,去皮
、子)三兩,芫花(醋炒焦)一兩
。為末
,煉蜜丸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食后荊芥湯下
。(《圣惠方》)④治吐血及下血
,并婦人漏下:雞蘇莖葉煎取汁飲之。(《梅師集驗方》)⑤治鼻衄血不止:生雞蘇五合
,香豉二合
,合杵研,搓如棗核大
,納鼻中
。(《梅師集驗方》)⑥治血淋不絕:雞蘇一握
,竹葉一握,石膏八分(碎)
,生地黃一升(切)
,蜀葵子四分(末
、湯成下)。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去滓
,和葵子末,分溫二服
,如人行四、五里久
,進一服。(《廣濟方》)⑦治暑月目昏多眵淚:生龍腦薄荷葉搗爛
,生絹絞汁點之
。(《圣濟總錄》)⑧治腫毒:鮮水蘇全草
,搗爛,敷患處
。(《湖南藥物志》)⑨治蛇虺螫傷:水蘇葉研末,酒服并涂之
。(《易簡方》)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水蘇
拼音注音 : Shuǐ Sū
別名 : 芥蒩、雞蘇、香蘇、龍腦薄荷、芥苴、勞蒩、野紫蘇、山升麻、烏雷公、朋頭草、陳痧草、水雞蘇
英文名 : Herb of Japanese Betony
出處 : 出自1.《本經(jīng)》。2.《綱目》:水蘇、薺寧,一類二種爾。水蘇氣香、薺寧氣臭為異。水蘇,三月生苗,方莖中虛,葉似蘇葉而微長,密齒
,面皺色青
,對節(jié)生
,氣甚辛烈
,六、七月開花成穗
,如蘇穗,水紅色
,穗中有細(xì)子,狀如荊芥子
,可種易生
,宿根亦自生
,沃地者苗高四
、五尺。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水蘇、華水蘇或毛水蘇的全草或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Stachys japonica Miq.2.Stachys chinensis Bunge ex Benth.3.Stachys baicalensis Fisch.ex Benth.采收和儲藏:7-8月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水溝邊或河岸濕地。作畫于水溝邊及沙地上。生于濕草地及河岸上。資源分布:分布于遼寧
、內(nèi)蒙古
、河北
、山東、江蘇
、安徽
、浙江
、江西、福建等地
。分布于東北及內(nèi)蒙古
、河北
、山西
、陜西、甘肅
。分布于黑龍江、吉林
、遼寧
、內(nèi)蒙古、河北
、山西、陜西
、山東等地。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具橫走根莖。莖高20-80cm
,節(jié)上具小剛毛
。葉對生
;葉柄長3-17mm
,近莖基部者最長
,向上漸短
;葉片長圓狀寬披針形,長5-10cm
,寬1-2.3cm
,先端微急尖
,基部圓形至微心形
,邊緣具圓齒狀鋸齒
,兩面無毛。輪傘花序6-8花
,下部者遠離
,上部稍密集排列成長5-13cm的假穗狀花序;小苞片刺狀
,微小
;花萼鐘狀
,連齒長達7.5mm
,外被具腺微柔毛,稀毛貼生或近于無毛
,10脈,齒5
,三角狀披針形,具刺尖頭
;花冠粉紅色或淡紅紫色,長約1.2cm
,筒內(nèi)具毛環(huán),檐部二唇形
,上唇直立,下唇3裂
,中裂片近圓形
;雄蕊4
,均延伸至上唇片之下;花柱絲狀
,先端相等2淺裂
,子房無毛
。小堅果卵球形
,無毛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ㄆ?-9月
。多年生直立草本
。莖高約60cm,單一不分枝
,或于基部分枝
,四棱形,在棱及節(jié)上疏生倒向柔毛狀剛毛,其余部分無毛
。葉對生;葉柄極短
,長2-5mm
,或近無柄
;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5.5-8.5cm
,寬1-1.5cm
,先端鈍,基部近圓形
,兩面幾無毛
。輪傘花序通常6花,遠離而排列成長假穗狀花序
;苞片披針形
,邊緣具剛毛
,小苞片微?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换ㄝ噻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連齒長約1cm
,外面沿肋及齒毋被柔毛狀剛毛
,10脈
,齒5
,披針形
;花冠紫色,長1.5cm
,花冠筒內(nèi)具不明顯的毛環(huán)
,檐部二唇形
,上唇直立
,下唇3裂
,中裂片近圓形
。小堅果卵圓狀三棱形
,無毛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ㄆ?-8月
。多年生直立草本
。莖譏50-100cm,單一或在上部具分枝
,細(xì)棱形
,在棱及節(jié)上密被倒向至平伸的剛毛。葉對生
;葉柄長1-2mm
,或近于無柄
;葉片長圓狀條形,長4-11cm
,寬0.7-1.5cm
,兩面疏生剛毛。輪傘花序通常6花
,多數(shù)于莖上部排列成假穗狀花序;小苞片條形
,刺尖,具剛毛
;花萼鐘狀
,連齒長9mm
,外面沿肋上及齒緣密被柔毛狀具節(jié)剛毛
,10脈
,齒5
,披針狀三角形
,具刺尖
;花冠淡紫色至紫色
,長達1.5cm,花冠筒內(nèi)具毛環(huán)
,檐部二唇形
,上唇直立
,下唇3裂
,中裂近圓形
。小堅果卵球形?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ㄆ谙募尽?/span>
性狀 : 性狀鑒別 莖四棱形,長15-40cm,直徑0.1-0.3cm;表面黃綠色至綠褐色;較粗糙,棱及節(jié)上疏生倒向柔毛狀剛毛。葉對生,葉柄長1-5mm,葉展平后呈短矩圓狀披針形,長1.5-8cm,寬0.6-1.5cm邊緣鋸齒明顯
。花通常6朵排列成輪傘花序
,著生于莖枝上部葉腋內(nèi),花萼鐘形
,具5齒,齒端銳尖
,表面具腺毛。小堅果卵圓狀三棱形
,墨色
,較光滑
。氣微,味淡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皮被扁球形腺鱗和非腺毛
;四棱脊處為厚角組織;綠皮層無石細(xì)胞
;中柱鞘纖維單個或2-4個成群,分布于四棱脊處韌皮部外側(cè)
;髓部薄壁細(xì)胞內(nèi)含眾多的草酸鈣小針晶
、小柱晶或小棱晶
,長2-5.5-24.5μm,直徑3-7-10.5μm
。葉橫切面:表皮細(xì)胞1列,外被腺鱗和非腺毛
;柵欄細(xì)胞類方形,1列
,葉肉組織含草酸鈣小針晶或小柱晶
,長2-18.5μm
;主脈維管束外韌型,導(dǎo)管2-3個排列成行
。葉表面觀:表皮細(xì)胞不規(guī)則長多角形,垂周壁波狀彎曲
;氣孔直軸式;腺鱗較?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怀蕡A球形或扁圓球形
,腺頭為4-8個細(xì)胞,直徑17-28-35μm
,腺柄單細(xì)胞;非腺毛較長
,呈圓錐形,由1-3-4個細(xì)胞組成
,長81-742.5μm
,平滑
,基部周圍細(xì)胞通常為7-8個表皮細(xì)胞
。
藥理作用 : 從同屬植物Stachys recta L.及Stachysneglecta Klok.提出的總黃酮甙能促進膽汁分泌。Stachys betonicaeflora能使妊娠期 、妊娠后期、分娩后的子宮收縮加強
,張力上升,對未成熟的子宮影響較少
;對兔
、貓動情期影響較明顯
。
炮制 : 凈制:除去雜質(zhì) 。炮炙:洗凈鮮用
、或曬干
。
歸經(jīng) : 歸肺 ;胃經(jīng)
性味 : 味辛;性涼
注意 : 《本草從新》:走散真氣,虛者宜慎。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止咳利咽
;止血消腫。主感冒
;痧癥;肺痿
;肺癰
;頭風(fēng)目眩
;咽痛
;失間;吐血
;咯血
;衄血
;崩漏
;痢疾
;淋證;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 。外用:適量,煎湯洗
;或研末撒;或搗敷
。
各家論述 : 1.《綱目》:雞蘇之功,專于理血 ,下氣,清肺
,辟惡
,消谷
。故《太平和劑局方》治吐血、衄血
。唾血
、咳血
、下血
、血淋、口臭
、口苦
、口甜、喉腥
、邪熱諸病,有龍腦薄荷丸方
,用治血病
,果有殊效也
。2.《本草述》:按水蘇之氣味
,《本經(jīng)》辛微溫,嘗之亦先辛而后甘
,似與紫蘇不甚異。第其味之辛者勝于紫蘇
,而氣之溫者又遜之
。先哲治血證
,如龍腦雞蘇丸,衄血生料雞蘇散
,吐血雞蘇散,咳唾血大阿膠丸內(nèi)大用雞蘇
,又治虛熱嗽血衄血,有雞蘇丸
,如斯者不能盡舉
,然大都逆上之血
,用之得宜
,的有殊效
。施于下行之血不宜
,在方書中治下血者亦少也
。3.《本經(jīng)逢原》:水蘇
,即蘇之野生色青者。其氣芳香
,故《本經(jīng)》所主
,一皆胃病
,專取芳香正氣之義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毒址健酚弥窝≌?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取以解散血中之氣也,氣散則血亦散矣
。4.《醫(yī)林纂要》:雞蘇功用略似紫蘇
,而解毒不如
,亦略似薄荷,而清涼不及
。5.《本草求真》:雞蘇,功有類于蘇
、薄
,但蘇
、薄其性稍涼
,水蘇其性稍溫
;蘇
、薄其性主升,水蘇其性主降
;蘇
、薄多于氣分疏散,水蘇多于血分溫利
。故凡肺氣上逆而見頭風(fēng)目眩與血瘀血熱而見肺痿血痢,吐衄崩淋
,喉腥口臭
,邪熱等病者
,皆當(dāng)用此宣泄,俾熱除血止
,而病自可以愈矣
。6.《本經(jīng)》:主下氣
,辟口臭
,去毒,辟惡
。7.《別錄》:主下氣,殺谷
,除飲食
。主吐血、衄血
、血崩
。8.孟詵:熟搗生葉,綿裹塞耳療聾
;又頭風(fēng)目眩者,以清酒煮汁一升服
,產(chǎn)后中風(fēng)服之彌佳
;煮汁洗頭,白屑不生
。9.《日華子本草》:治肺痿
,崩中,帶下
,血痢
,頭風(fēng)目眩,產(chǎn)后中風(fēng)及血不止
。10.《本草圖經(jīng)》:主諸氣疾及腳腫
。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04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