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大辭典》:石薺苧
拼音注音 : Shí Qí Zhù
別名 : 鬼香油(《綱目拾遺》),小魚仙草(《植物名實圖考》),香茹草,野荊芥
、痱子草(《分類草藥性》),土荊芥
、野香茹(《福建民間草藥》)
,熱痱草(《浙江中醫(yī)雜志》9(6):47,1966)
,香草
、野芥菜、白鶴草
、天香油
、五香草、土茵陳(《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紫花草(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
出處 : 《本草拾遺》
來源 : 為唇形科植物粗糙薺苧的全草。7~8月采取全草,曬干
。
生境分布 : 生于山坡樹叢下及溝旁。分布山西、山東
、江蘇、安徽
、湖北
、四川、貴州
、云南
、江西、福建
、廣東等地
。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60厘米,多分枝。莖方形,被有向下的柔毛。葉對生
;葉片長橢圓形,略呈紫色
,有細(xì)毛
,長1.1~4厘米
,寬O.8~2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
,基部楔形
,葉緣有淺鋸齒,兩面均有金黃色腺點
;葉柄長3~20毫米
。花輪集成間斷的總狀花序
,頂生
;苞片卵狀披針形至卵形,較花柄長
。先端漸尖
,基部無柄,背面和邊緣上均有長柔毛
;花萼鐘形
,有脈10條,長1.9~2.5毫米
,外面有長柔毛和金黃色腺點
,2唇,上唇有3齒
,
,中間的齒小而短,兩側(cè)的齒較長
,下唇有2齒
;花冠淡紫色,長4.5毫米
,外面被有微柔毛
,冠筒基部收縮,收縮處上部有毛環(huán)
,向喉部慚漸擴(kuò)張
,上唇較短,頂端有凹
,下唇兩側(cè)的裂片近于半圓形
,中裂片大而外折,倒心臟形
,內(nèi)面有長柔毛
,頂端有圓齒;雄蕊4,2退化
;花柱2裂
,伸出筒外。小堅果近于圓形
,黃褐色
,具有網(wǎng)狀凸起的皺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10月。果期10~11月。
化學(xué)成分 : 含生物堿、皂甙 、鞣質(zhì)5%和揮發(fā)油0.57~3.5%
。揮發(fā)油的主要成分為l-側(cè)柏酮75%、d-香檜烯11%
、d-檸檬烯8%、α-石竹烯、水芹烯等
。
性味 : 辛苦,涼?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侗静菔斑z》:"辛,溫
,無毒
。"
注意 : 《廣西中藥志》:"表虛者忌用。"
功能主治 : 清暑熱,祛風(fēng)濕
,消腫,解毒
。治暑熱痧癥
,衄血,血痢
,感冒咳嗽
,慢性氣管炎,癰疽瘡腫
,風(fēng)疹
,熱痱。①《本草拾遺》:"主風(fēng)血冷氣
,瘡疥
,痔漏下血,并煮汁服。"②汪連仕《采藥書》:"潤肌膚
,滋顏色
,敗瘡毒,止蛇咬
、蜂螫
、蛓毛傷,取葉擦之
。"③《李氏草秘》:"治諸癤腫毒
。"④《分類草藥性》:"治痧癥,霍亂
;解毒
,去暑熱。"⑤《福建民間草藥》:"除濕祛風(fēng)
。療濕疹
,止瘙癢。"⑥《廣西中藥志》:"祛風(fēng)
,散瘀
,破結(jié),消毒
。治傷寒頭痛
,中風(fēng)口噤,衄血
,腸風(fēng)
,崩中,血痢
,癰腫
,跌打。"⑦《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暑解表
,消腫
,解毒。治感冒
,中暑
,痱子,無名腫毒
,蜈蚣咬傷
。"⑧《溫嶺縣藥物資源名錄》:"止血治創(chuàng)傷出血,感冒咳嗽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錢。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復(fù)方 : ①治受暑發(fā)高燒:石薺苧、苦蒿、水燈心。煎水加白糖服。(《四川中藥志》)②治感冒,中暑:石薺苧五錢。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③治風(fēng)疹,感冒:石薺苧全草三至五錢,白菊花三至五朵 。酌沖開水燉服
。(《福建民間草藥》)④治冬瓜癰,附骨疽:鬼香油加甘草一錢
,入醬板鹽花,搗罨有效
。(汪連仕《采藥書》)⑤治癰疽(在未成膿階段):石薺苧葉
,加紅糖半兩。共搗爛
,遍貼患處
,日換一至二次。(《福建民間草藥》)⑥治濕疹瘙癢
、腳癬:石薺苧全草一握
。煎湯浴洗。(《福建民間草藥》)⑦治痱子:鮮石薺苧二斤
,煎湯外洗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⑧治熱痱:石薺苧鮮葉搓揉,搽擦
。(《浙江中醫(yī)雜志》9(6):47
,1966)⑨治瘧疾:紫花草捻爛塞鼻孔,并煎湯于瘧發(fā)前洗臉
。(《江蘇藥材志》)⑩治蜈蚣咬傷:石薺苧鮮葉擦患處
。或燒存性研末加麻油調(diào)敷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慢性氣管炎:用石薺苧與虎杖、鴨跖草、萹蓄、葎草組成4個不同的復(fù)方:㈠石薺苧鮮全草3兩(干草1兩),虎杖鮮品1.5兩(干品5錢);㈡石薺苧及虎杖同前,加鴨跖草鮮品1.5兩(干品5錢);㈢石薺苧及虎杖同前,加萹蓄鮮品1.5兩(干品5錢);㈣石薺苧鮮草3兩加葎草鮮品1.5兩(干品5錢)。按以上4個復(fù)方分別制成沖劑,每日1劑,2次分服,10天為一療程。共治療939例,其中單純型574例,喘息型365例。經(jīng)兩個療程的觀察,臨床痊愈占3.8%,顯效18%,好轉(zhuǎn)57.4%,無效20%,總有效率為79.2%
。其中以㈠㈡兩方的療效最高,顯效率均在25%以上
。服藥期間部分患者感到口干
、頭昏、胃部不適及腹脹等
,幾天后能自行消失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石薺苧
拼音注音 : Shí Qí Zhù
別名 : 鬼香油、小魚仙草、香茹草
、野荊芥、痱子草
、土荊芥
、野香茹、熱痱草
、香草
、野芥菜、白鶴草
、天香油
、五香草、土茵陳
、紫花草
英文名 : Scabrous Mosla Herb, Herb of Scabrous Mosla,Scabrous Mosla
出處 : 出自1.《本草拾遺》:薺苧生石上者名石薺苧,紫花細(xì)葉,高一、二尺。2.汪連仕《采藥書》:鬼香油,細(xì)葉者名天香油。連根葉搗汁,其味如香油,故名。3.《植物名實圖考》:石薺苧,方莖對節(jié),正似水蘇,高僅尺余,葉大如指甲,有小毛,滇南呼為小魚仙草。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石薺苧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osla scabra (Thumb.) C. Y. Wu et H. W. Li [Orthodon scabra (Thunb.)Hand.=-Mand.;Mosla punctata (Thunb.) Maxim.]采收和儲藏:7-8月采收全草,曬干或鮮用
。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1150m的山坡、路旁、灌叢或溝邊潮濕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遼寧、陜西
、甘肅
、江蘇、安徽
、浙江
、江西、福建
、臺灣
、河南、湖北
、湖南
、廣東、廣西和四川
。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高20-100cm。莖直立
,四棱形
,密被短柔毛
。葉對生;葉柄長3-16mm
,被短柔毛
;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5-3.5cm
,寬0.9-1.7cm
,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寬楔形
,邊緣具鋸齒
,近基部全緣,上面被柔毛
,下面被疏短柔毛
,密布凹陷腺點。輪傘花序2花
,在主莖及側(cè)枝上組成頂生的假總狀花序
,長2.5-15cm;苞片卵形
,長2.7-3.5cm
,先端尾狀漸尖,被柔毛
;花萼鐘形
,長約2.5mm,外面被疏柔毛
,上唇3齒
,卵狀披針形,中齒略小
,下唇2齒
,線形,先端銳尖
;花冠粉紅色
,長4-5mm,外面被微柔毛
,上唇先端微缺
,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
,邊緣具齒
;雄蕊4,后對能育
,花藥2客觀存在
,叉開
,前對退化;子房4裂
,花柱基生
,柱頭2淺裂。小堅果黃褐色
,球形
,直徑約1mm,具突起的皺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ㄆ?-10月,果期6-11月
。
性狀 : 性狀鑒別 莖呈方柱形 ,多分枝,長20-60cm
,表面有下曲的柔毛
。葉多皺縮,展閏后呈卵形或長橢圓形
,長1-4cm
,寬0.8-2cm,邊緣有淺鋸齒
,葉面近無毛面具黃褐色腺點
。可見輪傘花序組成的頂生的假總狀花序
,花多脫落
,花萼宿存。小堅果類球形
,表皮黃褐色,有網(wǎng)狀凸起的皺紋
。氣清香濃郁
,味辛、涼
。顯微鑒別 莖表面觀:表皮細(xì)胞類長方形
,稍現(xiàn)層紋,有1-3(-5)細(xì)胞的非腺毛
,長80-148(-200)μm
,基部直徑16-32μm,壁上有疣狀狀突起:尚有少數(shù)單細(xì)胞頭的小遙毛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xì)胞垂周壁平直
,有角質(zhì)層紋理
;單細(xì)胞非腺毛長24-28μm,短圓錐形
。上
、下表面葉脈上約有1-4細(xì)胞的非腺毛,長45-300μm
,外壁有疣狀突起
;另有單細(xì)胞頭小腺毛及多細(xì)胞關(guān)腺鱗,下表面遙鱗很多
。
化學(xué)成分 : 全草含揮發(fā)油,主要有薺苧(orthodene),β-蒎烯(β-pinene),桉葉素(cineole),α-側(cè)柏醇(α-thujyl alcohol),芳樟醇(linalool) ,牻牛兒醇(geraniol)
,檸檬醛(citral),乙酸牻牛兒酯(geranyl acetate)欖香脂素(elemicin)
,α-丁香類(α-caryophyl-phene(
,月桂烯(myrcene),3-蒈烯(△3-carene)
,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
,對-聚傘花素(p-cymene),β-羅勒烯(β-ocimene)
,γ-松油烯(γ-terpinene)
,異松油烯(terpinolene),龍腦(borneol)
,松油烯-4-醇(terpinene-4-ol)
,愛草腦(estragole),對-異丙基苯甲酸(p-isopropylbenzoic acid)
,對-丙基苯甲酸(p-propylbenzoic acid)
,α-葛縷酮(α-carvone),百里香酚(thymol)
,香荊芥酚(carvacrol)
,α蓽澄茄油烯(α-cubebene),香葦醇乙酸酯(carved acetate)
,α-(王古)(王巴)烯(α-copaene)
,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β-愈創(chuàng)木烯(β-guaiene),反式-α-香柑油烯(trans-α-bergamotene)
,α-葎草烯(α-humulene)
,γ-及蘭油烯(γ-muurolene),順式-α-香柑油烯
,α-衣蘭油烯
,ξ-欖香烯(ξ-elemene),(Z)-β-金合歡烯[(Z)-β-farnesene]
,β-甜沒藥烯(β-bisabolene)
,肉豆蔻醚(myristicin),(E)-橙花叔醇[(E)-nerolidol]
,匙葉桉油烯醇(spathulenol)
,蓽澄匣烯醇(cadi-nenol),(E)-異肉豆蔻醚[(E)-isomyristicin]
,α-蓽澄茄醇(α-cadi-nol)
,ξ-畢澄茄醇等[2]。地上部分的揮發(fā)油含α-蒎烯
,β-蒎烯
,芳樟醇,樟烯
,香檜烯(sabinene)
,月桂烯,檸檬烯(limonene)
,β-水芹烯
,桉葉素,聚傘花素
,1-辛烯-3-醇(1-octen-3-ol)
,β-水芹烯,桉葉素
,聚傘花素
,1-辛烯-3-醇(1-octen-ol),(王古)(王巴)烯
,苯乙酮(phenyletha-none)
,萘(naphthalene),α-香柑油烯
,反式丁香烯,葎草烯
,β-甜沒藥烯
,α-蓽澄茄烯(α-cadinene),乙酸百進(jìn)而香酚酯(thymol ac-etater)
,百里香酚
,香荊芥酚
,丁香烯氧化物(caryophyllene oxi-de),肉豆蔻醚和2
,4
,5-三甲氧基-1-丙烯基苯(2,4
,5-trime-thoxy-1-propenylbenzene)等[3]
。
鑒別 : 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100g,用揮發(fā)油提取器提出揮發(fā)油,吸取一定量,用乙醚制成10%溶液,作供試品液。①以香荊芥酚、麝香草酚作對照品。點樣于同一硅膠G-CMC薄板上,用二氯甲烷展開15cm,噴以5%香草醛濃硫酸溶液,于105℃烘5min。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位置,顯相同顏色的斑點。②以石竹烯、松油烯作對照品。點樣于上述薄板上,用已烷展開15cm,以上述顯色劑顯色。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位置,顯相同顏色的斑點。③以對-聚傘花烴作對照品;點樣于同一硅膠GF253-CMC薄板上,用已烷展開15cm,置紫外燈(254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聯(lián)照品色譜相應(yīng)位置,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
性味 : 味辛;苦;性涼
注意 : 《廣西中藥志》:表虛者忌用。
功能主治 : 疏風(fēng)解表;清暑除溫;解毒止癢。主感冒頭痛
;咳嗽
;中暑;風(fēng)疹炎
;痢疾
;痔血;血崩
;熱痱
;濕疹;肢癬
;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4.5-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或燒存性;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 1.《本草拾遺》:主風(fēng)血冷氣,瘡疥,痔漏下血,并煮汁服。2.汪連仕《采藥書》:潤肌膚,滋顏色,敗瘡毒,止蛇咬、蜂螫,取葉擦之。3.《李氏草秘》:治諸癤腫毒。4.《分類草藥性》:治痧癥
,霍亂;解毒
,去暑熱
。5.《福建民間草藥》:除濕祛風(fēng)。療濕疹
,止瘙癢
。6.《廣西中藥志》:祛風(fēng),散瘀
,破結(jié)
,消毒
。治傷寒頭痛,中風(fēng)口噤
,衄血,腸風(fēng)
,崩中
,血痢,癰腫
,跌打
。7.《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暑解表,消腫
,解毒
。治感冒,中暑
,痱子
,無名腫毒,蜈蚣咬傷
。8.《溫嶺縣藥物資源名錄》:止血
。治創(chuàng)傷出血,感冒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