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Shí Mǎnɡ Cǎo
別名 : 石辣蓼(《廣西中藥志》),頭花蓼 出處 : 《廣西中藥志》 來源 : 為蓼科植物頭花蓼的全草。全年可采,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 生于巖石上。分布我國西南部。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莖蔓延,先端斜升向上,表面紅色,節(jié)處著生柔毛 性味 : 苦辛,溫。①《廣西中藥志》:"味辛微澀,性溫。"②《廣西中草藥》:"味苦辛,性平,無毒。"③《云南中草藥》:"酸,涼。" 注意 : 《廣西中藥志》:"孕婦及實熱者忌用。" 功能主治 : 解毒,散瘀,利尿通淋。治痢疾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0.5~1兩 復(fù)方 : ①治風(fēng)濕痛:石莽草煎水蒸洗。(《廣西中藥志》)②治痢疾:石莽草二兩,水煎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Shí Mǎnɡ Cǎo 別名 : 省訂草 出處 : 出自《廣西中藥志》。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頭花蓼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exD.Don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 性狀 : 性狀鑒別 莖圓柱形,紅褐色,節(jié)處略膨大并有柔毛,斷面中空。葉互生,多皺縮,展平后呈橢圓形,長1.5-3cm,寬l-2cm,克瑞鈍尖,基部楔形,全緣,具紅色緣毛,上面綠色,常有人字形紅暈,下面綠色帶紫紅色,兩面均被褐色疏柔毛;葉柄短或近無柄 化學(xué)成分 : 頭花蓼全草含苯甲醛(benzaldehyde),乙酸(acetic acid),24-羥基二十四烷-3-酮(24-h(huán)ydroxytetracosanone-3),29-羥基二十九烷-3-酮(29-h(huán)ydroxynonacosanone-3),β-谷甾醇(β-sitosterol),沒食子酸(gallic acid)[1]。 性味 : 苦;辛;性涼 注意 : 《廣西中藥志》:孕婦及實熱者忌用。 功能主治 : 清熱利濕;活血止痛。主痢疾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各家論述 : 1.《廣西中藥志》:祛風(fēng)濕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06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中華本草》:石莽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