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Sù Yá
別名 : 蘗米(《別錄》) 出處 : 《綱目》 來源 : 為粟的發(fā)芽穎果。將粟谷入水中浸透,撈出置筐內(nèi) 生境分布 : 主產(chǎn)華北各地 原形態(tài) : 植物形態(tài)詳"粟米"條。 性狀 : 干燥粟芽呈小球形 炮制 : 炒粟芽:取粟芽置鍋內(nèi)以文火炒至黃色為度。取出放涼。亦有炒至焦黃色者。 歸經(jīng) : 《本草匯言》:"入脾、胃二經(jīng) 性味 : ①《別錄》:"味苦 功能主治 : 健脾,消食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5錢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Sù Yá 別名 : 檗米 英文名 : Millet sprout 出處 :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粱的發(fā)芽穎果。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Setaria italica (L.) Beauv. [Panicum italicum L.]2.Setaria italica (L.) Beauv.var.germanica(Mill.)Schred 生境分布 : 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 : 1.粱,一年生栽培作物,須根粗大。稈粗裝,直立,高0.1-1m。葉鞘松裹莖稈,密具疣毛或無毛,先以近邊緣及葉片接處的背面為密,邊緣密具纖毛;葉舌為1圈纖毛;呀片長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 性狀 : 性狀鑒別 化學(xué)成分 : 本品穎果含15.9%蛋白質(zhì),63%-70%碳水化合物?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炮制 : 將粟谷入水中浸透,撈出置筐內(nèi) 歸經(jīng) : 脾 性味 : 味苦;性微溫 功能主治 : 健脾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15g 各家論述 : 1.《別錄》:寒中,下氣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07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中華本草》:粟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