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性涼,S,中藥,莎草" />
拼音注音 : Suō Cǎo
別名 : 莎隨(《大戴禮記》) 出處 : 《別錄》 來源 : 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莖葉 生境分布 : 生于田野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匍匐根莖長 功能主治 : 行氣,開郁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 復(fù)方 : ①治癰疽腫毒:鮮莎草洗凈,搗爛敷患處。(《泉州木草》)②治水腫、小便短少:鮮莎草搗爛,貼涌泉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Suō Cǎo 別名 : 莎隨 英文名 : Herb of Nutgrass Galingale 出處 : 出自《名醫(yī)別錄》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莎草料植物莎草的莖葉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草地、耕地、路旁水邊潮濕處。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北、中南、西南及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 : 莎草,多年生草本,高15-95cm。莖直立,三棱形;根狀莖匍匐延長,部分膨大呈紋外向型形,有時數(shù)個相連。葉叢生于莖基部,葉鞘閉合包于莖上;葉片線形,長20-60cm,芝2-5mm,先端尖,全緣,具平行脈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和潮濕環(huán)境,耐寒。宜選疏松的砂培土栽培為宜。栽培技術(shù),用種子或分株繁殖。種子繁殖:4月育苗,按行距5-8cm開淺溝條播上覆一層薄細土。苗高10cm左右,即可按行株距20cm×15cm移植入大田,栽后及時澆水。分株繁殖:時春,將植株挖起穴栽 歸經(jīng) : 肝 性味 : 味苦 功能主治 : 行氣開郁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湯洗浴。 復(fù)方 : ①治癰疽腫毒:鮮莎草洗凈,搗爛敷患處。(《泉州本草》)②治水腫、小便短少:鮮莎草搗爛,貼涌泉、關(guān)元穴。(《泉州本草》) 各家論述 : 1.《履巉巖本草》:治皮膚瘙癢,遍體生風(fēng)。2.《綱目》:煎飲散氣郁,利胸隔,降痰熱。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07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中華本草》: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