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Shǔ Kuí Gēn
出處 : 《本草拾遺》
來(lái)源 : 為錦葵科植物蜀葵的根。
原形態(tài) : 植物形態(tài)詳"蜀葵花"條 化學(xué)成分 : 根含大量粘質(zhì);一年生根的粘質(zhì)含戊糖7.78% 藥理作用 : 根可作潤(rùn)滑藥 性味 : ①《本草拾遺》:"甘 功能主治 : 清熱涼血,利尿排膿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復(fù)方 : ①治小便淋瀝:葵花根一撮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Shǔ Kuí Gēn 別名 : 葵花根、土黃蓍、棋盤花根。 英文名 : Root of Hollyhock 出處 :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lái)源 : 藥材基源:為錦葵科植物蜀葵Althaea rosea (L.) Cav.的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lthaea rosea (L.)Cav. [Alcea rosea L.;Althaea sinensis Cav.;A.rosea (L.) Cav.var.sinensis (Cav.) S.Y.Hu]采收和儲(chǔ)藏:冬季挖取,刮去栓皮,洗凈,切片 生境分布 : 本種原產(chǎn)我國(guó)西南地區(qū),殃各地廣泛栽培。 原形態(tài) : 蜀葵 二年生直立草本 性狀 : 性狀鑒別 根圓錐形,略彎曲,長(zhǎng)5-20cm 化學(xué)成分 : 根含粘液質(zhì)(mucilage),一年生根的粘液質(zhì)含戊糖(pentose)7.78%,戊聚糖(pentosan)6.87%,甲基戊聚糖(methylpentosan)10.59%及糖醛酸(uronic acid)20.04%。 藥理作用 : 根可作潤(rùn)滑藥,用于粘膜炎癥,起保護(hù)、緩和刺激的作用。 鑒別 : 理化鑒別 取租粉1g,加2%鹽酸甲醇溶液5ml浸漬20min,濾過(guò),濾液顯紫紅色;取濾液滴于白瓷板內(nèi),滴加硫酸 歸經(jīng) : 心;肺;大腸 性味 : 甘 功能主治 : 清熱利濕;涼血止血;解毒排膿。主淋證;帶下;痢疾;吐血;血崩;外傷出血;瘡瘍腫毒;燙傷燒傷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復(fù)方 : ①治小便淋瀝: 葵花根一撮。洗凈,銼碎,用水煎五、七沸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各家論述 : 1.《本草拾遺》:根及莖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08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中華本草》:蜀葵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