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Tǔ Dài Huánɡ
別名 : 紅筋大黃 來源 : 為蓼科酸模屬植物土大黃Rumex madaio Makino[R. daiwoo Makino],以根和葉入藥。秋季挖根,洗凈,切片,曬干或鮮用。葉隨用隨采。 生境分布 : 生于山腳、路邊、田野;亦有栽培。分布于山東、江蘇、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及廣東等省。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1米左右。根肥厚而大,黃色。莖直立,紫綠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栽培 : 喜涼爽、濕潤環(huán)境,耐嚴(yán)寒,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格,但不宜粘土或低洼積水的地區(qū)栽培。種子繁殖,春、夏、秋季均可播種,條播,行距1.5尺,覆土1寸左右,保持土壤濕潤,約1周左右出苗 化學(xué)成分 : 根含蒽醌類 藥理作用 : 本品有止血作用 性味 : 苦、辛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止血 用法用量 : 根、葉3~5錢(鮮品0.5~1兩);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復(fù)方 : 1、流行性乙型腦炎:土大黃鮮葉1~2兩 備注 : 以土大黃為名的草藥甚多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Tǔ Dài Huánɡ 別名 : 吐血草 出處 : 《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 為蓼科植物土大黃的根 生境分布 : 生于原野山坡邊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 性狀 : 干燥根肥厚粗大 化學(xué)成分 : 根含蒽醌類 性味 : 辛苦 功能主治 : 清熱,行瘀,殺蟲,解毒。治咳血,肺癰,腮腺炎,大便秘結(jié),癰瘍腫毒,濕疹,疥癬,隊打損傷,燙傷。①汪連仕《采藥書》:"治吐血。軍中箭傷,罨之。"②《綱目拾遺》:"破瘀生新。治跌打,消癰腫,止血;愈疥癬,和糖醋搗擦。""治肺癰。"③《植物名實圖考》:"治無名腫毒,消血熱。"④《貴州民間方藥集》:"開胃健脾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5錢 復(fù)方 : ①治癆傷吐血:金不換鮮根連葉七錢至一兩,百合三錢,冰糖一兩。水煎服。(《中醫(yī)藥實驗研究》)②治咳嗽吐血,跌打受傷吐血:金不換五至七錢,和精豬肉切細(xì),做成肉餅,隔水蒸熟食之。(《中醫(yī)藥實驗研究》)③治肺癰:金不換草根一兩,搗汁酒煎服三次,(《百草鏡》)④治腮腺炎:鮮土大黃根、鮮天葵根各適量,酒糟少許,搗爛外敷。(《江西草藥》)⑤治皮炎,濕疹:土大黃適量,煎水洗。(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⑥治癬癩:土大黃根以石灰水浸二小時,用醋磨搽。(《湖南藥物志》)⑦治腫毒初起:金不換草,根葉不拘,五錢。搗碎,陳酒煎服。(《百草鏡》)⑧治腳腫爛及小兒清水瘡:土大黃根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志》)⑨治大便秘結(jié):土大黃根一至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⑩治湯火傷:土大黃根適量,研末。麻油調(diào)敷傷處。(《江西草藥》)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Tǔ Dài Huánɡ 別名 : 吐血草、箭頭草、救命王、金不換、紅筋大黃、野蒿荬、廣角 出處 :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土大黃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umex obtusifolius L.[R.madaio auct.non Makino采收和儲藏:9~10月采挖其根,除去泥土及雜質(zhì),洗凈切片,晾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原野山坡邊。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根肥厚且大,黃色。莖粗壯直立,高約1m。根生葉大,有長柄;托葉膜質(zhì);葉片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 性狀 : 性狀鑒別 根莖粗短,直徑約3cm 化學(xué)成分 : 土大黃根及根莖含結(jié)合及游離的大黃素(emodin),大黃素甲醚(physcion) 藥理作用 : 煎劑可使小鼠凝血時間顯著縮短(毛細(xì)管法) 歸經(jīng) : 肺;脾 性味 : 辛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 涼血止血; 祛瘀消腫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各家論述 : 1.汪連仕《采藥書》:治吐血。軍中箭傷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10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中藥大辭典》:土大黃
《中華本草》:土大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