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Tū Chuānɡ Huā
別名 : 禿子花 來(lái)源 : 罌粟科禿瘡花屬植物禿瘡花Dicranostigma leptopodum (Maxim.)Fedde 性味 : 苦、澀,涼。有毒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殺蟲(chóng)。用于扁桃體炎,牙痛,淋巴結(jié)結(jié)核;外用治頭癬,體癬。 用法用量 : 3~5錢(qián)。外用煎水洗或鮮品搗爛敷患處。鮮草搗爛,投入污水中,可殺孑孓滅蚊。 摘錄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Tū Chuānɡ Huā 別名 : 禿子花(《陜西中草藥》)。 出處 : 《陜西中草藥》 來(lái)源 : 為罌粟科植物禿瘡花的帶根全草。春、夏兩季均可采挖帶根全草,陰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 生于丘陵、山坡、路邊或墻上,分布陜西、河南、山西、甘肅等地。 原形態(tài) :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約30厘米,全體含淡黃色液汁。根圓柱形。莖叢生,被長(zhǎng)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性味 : 《陜西中草藥》:"味苦澀,性涼。" 功能主治 : 《陜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殺蟲(chóng)。治扁桃體炎,牙痛,咽喉痛,淋巴結(jié)核,禿瘡,瘡癤疥癬,癰疽。"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5錢(qián)。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復(fù)方 : ①治牙痛;咽喉痛:禿瘡花四錢(qián),水煎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Tū Chuānɡ Huā 別名 : 禿子花 英文名 : Herb of Slenderstalk Dicranostigma 出處 : 出自《陜西中草藥志》 來(lái)源 : 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禿瘡花的全草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丘陵草坡、路邊或墻上。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河南、青海、四川、云南、西藏、山西、甘肅等地。 原形態(tài) : 禿瘡花 多年生草本,高25-80cm。全株含淡黃色液汁 化學(xué)成分 : 全草含10-二十九烷醇(nonasane-10-ol),異紫堇定堿(isocorydine) 歸經(jīng) : 肺 性味 : 苦;寒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 : 《陜西中草藥》:清熱解毒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12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中藥大辭典》:禿瘡花
《中華本草》:禿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