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Tuó Jiǎ
別名 : 鮀魚甲(《本經(jīng)》)。
出處 : 《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 為鼉科動物揚子鱷的鱗甲。
生境分布 : 分布安徽、江蘇、浙江、江西一帶。
原形態(tài) : 揚子鱷,又名:鮀魚(《本經(jīng)》),鼉(陶弘景),土龍(《續(xù)博物志》),鼉龍(《綱目》),豬婆龍。形如蜥蜴而體極長大,大者全長達(dá)2米余。全體被有鱗甲。頭部扁平;吻短而寬,鈍圓;上頜海側(cè)有圓錐狀齒18枚,下頜海側(cè)齒為19枚。眼大,有上下眼瞼及瞬膜,瞳孔垂直。耳孔呈裂縫狀,有瓣膜可合閉。鼻孔1對,開口于吻前端上方,有活瓣,能自由開閉。頸部較細(xì),有2對具縱棱的鱗片。軀干部較扁平。背面近黑綠色,散有黃色斑紋,背部由前至后有17排矩形鱗片,橫貫于背部的有6行 炮制 : 《綱目》:"酥炙或酒炙用。" 性味 : 辛,溫,有毒。①《本經(jīng)》:"味辛 注意 : 《本草經(jīng)集注》:"蜀漆為之使。畏狗膽 功能主治 : 逐瘀 各家論述 : 《綱目》:"鼉甲,所主諸證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Tuó Jiǎ 別名 : (魚它)魚甲 英文名 : Chinese alligator scales 出處 : 1. 陸礬《詩疏》:鼉形似蜥蝎,四足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鼉科動物揚子鱷的甲片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江河 原形態(tài) : 揚子鱷,全長2m左右。頭及軀干部較扁平,吻鈍而寬圓,項部較細(xì),尾長而側(cè)扁。背面近于黑綠色,散有黃斑,幼時列為明顯。腹面灰色,尾部有灰黑相間的環(huán)紋,頸部有2對具縱棱的鱗片。背部由前至后有17橫行方形鱗片,每行4-6枚,形成4-6縱行排列整齊的棱鱗;腹面有26-28橫行略呈方形的平滑鱗片,每行8-10枚 化學(xué)成分 : 外殼表皮由β-角蛋白質(zhì)(β-keratin)組成。鱗甲含大量骨膠原。 炮制 : 《綱目》:酥炙或酒炙用。 歸經(jīng) : 肝經(jīng) 性味 : 味辛;性溫;有毒 注意 : 《本草經(jīng)集注》:“畏狗膽、甘遂、芫花?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功能主治 : 化瘀;消積;殺蟲。主癥瘕積聚;崩中帶下;瘡疥;惡瘡;腸風(fēng)痔疾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13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上一篇:
鼉?nèi)?/span>
下一篇:
烏頭葉蛇葡萄
《中華本草》:鼉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