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Xiǎo Yè Dù Juān
別名 : 黑香柴(《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出處 : 《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來(lái)源 : 為杜鵑花科植物頭花杜鵑的枝葉。全年可采。陰干,切段或蒸餾取揮發(fā)油用。
生境分布 : 生于陰山坡的灌木林或雜木林中。分布甘肅、青海等地 原形態(tài) : 灌木 性味 : 《陜甘寧青中草藥選》:"辛,溫。" 功能主治 : 《陜甘寧青中草藥選》:"止咳平喘,祛痰;治慢性氣管炎,哮喘。"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2~3錢(qián)。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慢性氣管炎:從小葉杜鵑葉中提取杜鵑油,從三棵針中提制成硫酸氫黃連素,從苦杏仁中提取苦杏仁甙,按下列劑量將3藥裝入膠囊備用:杜鵑油0.09克(O.1毫升),硫酸氫黃連素0.25克,苦杏仁甙0.02克。每日4次,于早、中、晚飯后各服1顆,睡前服2顆,療程10天。共治療350例,年齡為50~79歲,病程多數(shù)在6年以上,最長(zhǎng)達(dá)50年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Xiǎo Yè Dù Juān 別名 : 黑香柴 出處 : 出自《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來(lái)源 : 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植物頭花杜鵑的葉或花。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Rhododendron capitatum Maxim.采收和儲(chǔ)藏:葉全年可采,鮮用或陰干、或切段蒸餾取揮發(fā)油用;花6~7月采,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500-3600m的高山草原、灌叢林或雜木林中。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南部、甘肅、青海、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常綠小灌木,高50-100cm。莖直立,多分枝,微彎曲 性狀 : 性狀鑒別 葉片多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圓形 化學(xué)成分 : 葉和嫩枝含多種揮發(fā)油,從中鑒定了20種化合物 歸經(jīng) : 肺經(jīng) 性味 : 辛;性溫 功能主治 : 祛痰止咳;暖胃止痛。主咳喘多痰;胃寒腹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9g;或浸酒;或研未,3~5g。 各家論述 : 《陜甘寧青中草藥選》:止咳平喘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17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中華本草》:小葉杜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