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Zōnɡ Lǘ Huā
出處 : 《現(xiàn)代實用中藥》
來源 : 為棕櫚科植物棕櫚的花。
原形態(tài) : 詳"棕櫚皮"條 化學(xué)成分 : 參見"棕櫚皮"條。 性味 : 苦澀,平 注意 : 《本草拾遺》:"初生子戟人喉 功能主治 : 治瀉痢,腸風(fēng)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3錢。外用:煎水洗。 復(fù)方 : 治大腸下血:棕筍(即棕櫚之花苞)煮熟切片,曬干為末,蜜湯或酒服一二錢。(《瀕湖集簡方》)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Zōnɡ Lǘ Huā 別名 : 棕櫚木子、棕筍 英文名 : flower of Fortune Windmillpalm 出處 :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棕櫚科植物棕櫚的花蕾及花。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rachycarpusfortunei(Hook.)H.Wendl.采收和儲藏:4-5月花將開或剛開放時連序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栽培于村邊、溪邊、田邊、丘陵地或山地。資源分布:長江以南各地多有分布。 原形態(tài) : 棕櫚,常綠喬木,高達(dá)10m。莖桿圓柱形,粗裝挺立,不分枝,徑約20cm,殘留的褐色纖維狀老葉鞘層層包被于莖桿上,脫落后呈環(huán)狀的節(jié)。葉簇生于莖頂,向外展開;葉柄堅硬,長約1m 化學(xué)成分 : 花含24種氨基酸,主要為5-羥基-2-哌啶酸(5-hydroxypipecolic acid) 歸經(jīng) : 肝 性味 : 味苦;澀 注意 : 《本草拾遺》:初生子戟人喉 功能主治 : 止血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10g;或研末,3-6g。外用:適量,煎水洗。 復(fù)方 : 治大腸下血: 棕筍(即棕櫚之花苞)煮熟切片,曬干為末,蜜湯或酒服一二錢。 (《瀕湖集簡方》) 各家論述 : 1.《本草拾遺》:棕櫚初生子(指棕櫚之花蕊)黃白色,作房如魚子,有小毒,破血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27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中華本草》:棕櫚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