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Zhā Zǐ
別名 : 和圓子(《雷公炮炙論》),西南木瓜(《中藥志》) 出處 : 《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 為薔薇科植物木桃的果實(shí)。果熟時(shí)采摘 生境分布 : 分布湖北 原形態(tài) : 木桃(《埤雅》) 性狀 : 干燥果實(shí)略呈橢圓形 性味 : 酸澀,平。①《雷公炮炙論》:"味澀微酸。"②孟詵:"平。" 注意 : ①《雷公炮炙論》:"傷人氣 功能主治 : 治吐瀉轉(zhuǎn)筋,惡心泛酸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Zhā Zǐ 別名 : 和圓子 英文名 : Japanese Floweringquince 出處 : 出自《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毛葉木瓜的果實(shí)。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haenomeles cathayensis(Hemsl.) Schneid.[Pyrus cathayensis Hemsl.;Chaenomeles lagenaria(Loisel.) Koidz.var. cathayensis(Hemsl.) Rehd.;C.lagenaria var.(Loisel.)Koidz.wilsonii Rehd.]采收和儲(chǔ)藏:9-10月采摘成熟的果實(shí)。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900-2500m的山坡、林邊 原形態(tài) : 毛葉木瓜 落葉灌木至小喬木,高達(dá)2-6m。枝條直立,具短枝刺;小枝圓柱形,微屈曲,無毛,紫褐色,有疏生淺棕色皮孔,單葉,互生;葉柄,長(zhǎng)約1cm,有毛或無毛;葉片橢圓形、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zhǎng)5-11cm,寬2-4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至闊楔形,邊緣有芒狀細(xì)尖鋸齒,幼時(shí)上面無毛,下面密被褐色絨毛,以后脫落近無毛 性狀 : 1.果實(shí)卵球形或近圓柱形,長(zhǎng)6-10cm,直徑5-6cm 歸經(jīng) : 脾;胃 性味 : 酸澀;平 注意 : 1.《雷公炮炙論》:傷人氣 功能主治 : 和胃化濕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5-10g 各家論述 : 1.《本草經(jīng)集注》:斷痢。2.孟詵:主霍亂轉(zhuǎn)筋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27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中華本草》: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