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油瓜、豬油果 來源 : 葫蘆科油渣果Hodgsonia macrocarpa (Blume) Cogn. 生境分布 : 廣西、云南。 性味 : 種仁:甘,涼 注意 : 根 功能主治 : 種仁:涼血止血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Yóu Zhā Guǒ 別名 : 油瓜、豬油果、有棱油爪、牛蹄子、野面瓜、猴子面瓜、嘜豆莢。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油渣果的種仁或果皮。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采收和儲藏:9-10月采果,剖取種仁,洗凈,曬干或鮮用。果皮,曬干研末。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00-1500的灌叢中和山坡路旁,也有栽培。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云南及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木質(zhì)藤本,長達20-30m。莖枝粗壯,具縱棱及槽,無毛。葉互生;葉柄粗壯 歸經(jīng) : 歸胃經(jīng) 性味 : 味甘 功能主治 : 涼血止血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研末,6-9g。外用:適量,研末撒敷;或取種仁搗油涂擦。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28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中華本草》:油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