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大辭典》:洋蟲
拼音注音 : Yánɡ Chónɡ
別名 : 九龍蟲(《綱目拾遺》)。
出處 : 《藥性考》
來源 : 為擬步蟲科昆蟲洋蟲的全蟲。
生境分布 : 分布菲律賓、越南、印度尼西亞
、南太平洋菲吉群島及我國海南
。江蘇、浙江
、福建、廣東等地有飼養(yǎng)
。
原形態(tài) : 身體長橢圓形,長6毫米
,暗黑色
,有光澤,觸角
、口器、足紅黑色
。頭散布頗密的小刻點(diǎn)
,前端有橫洼,兩僻有小窩
。眼頗大。觸角粗,4~10節(jié)寬過于長
,末節(jié)略較窄
,較長
,幾乎呈圓形
。前胸短,寬過于長
,并不窄于鞘翅,前端窄
,兩端近基部略縮窄
;背面兩側(cè)略洼,前端中間有時有小窩
;后緣兩端有寬而淺的凹
;后角鈍直角形,前角鈍
。小盾板鈍倒卵形,散布極小刻點(diǎn)
。鞘翅頗細(xì)長
,刻點(diǎn)行細(xì),行間有頗密刻點(diǎn)
。腹部刻點(diǎn)密。成蟲壽命約3個月
。
性味 : 《綱目拾遺》:"性溫。"
功能主治 : 活血祛瘀,溫中理氣
。治勞傷咳嗽,吐血
,中風(fēng)癱瘓,跌打損傷
,心胃氣痛
,噎膈反胃。①《藥性考》:"活吞數(shù)枚
,止血
,(治)勞怯
。"②《綱目拾遺》:"行血分
,暖脾胃
,和五臟
,健筋骨,去濕搜風(fēng)
,壯陽道,治怯弱
。""治老人不寐
,茯苓引;小兒夜啼
,朱砂引;女童夜溺
,枸杞引
;少婦陰寒
,附子引
;癰疽發(fā)背,沉香末引
;舌燥作渴,麥冬引
;眼目閉痛
,甘草引;耳鳴耳聾
,當(dāng)歸引;感冒風(fēng)寒
,防風(fēng)引
;中濕瘟毒,蒼術(shù)引
;跌打損傷,全蝎引
;酒醉傷人
,葛花引;怒氣傷人
,沉香引
;絞腸痧痛,青蒿引
。以上諸癥,俱用蟲十四個
,好陳酒沖服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生吞、研末或入丸劑。外用:搗敷。
復(fù)方 : ①治五勞七傷:白茯苓三錢,洋蟲七個。搗爛 。每日空心酒沖服
,以復(fù)元為止。②治勞嗽:牛骨髓三錢
,核桃肉三錢。共為末
,入洋蟲七個
,再搗為丸,每丸三錢
。每日五更銜化一丸。③治吐血不止
,喘息燥熱:古墨研濃
,貝母三分(研末)
,洋蟲七個
。陳酒沖服七次。④治哮喘:洋蟲九個
。薄荷湯送。⑤治胃痛心疼:洋蟲七個
。木香末沖酒服
。⑧治氣痛:洋蟲九個
。檳榔湯送。⑦治反胃膈食:生姜七片
,裝布袋內(nèi),入糞坑浸七日
,取起
,清水洗凈
,埋土中,一層姜
,一層土
,七日取起
,用陰陽瓦焙干為末
。每次一分,用洋蟲七個
,沖酒服三次。⑧治傷食:洋蟲九個
。姜湯送
。⑨治膨脹:洋蟲二十四個。薄荷
、陳皮湯送。⑩治痢疾:白痢用紅糖
,紅痢用白糖
,陳酒沖洋蟲七個服。⑾治中風(fēng)不語:洋蟲二十四個
。薄荷、燈心湯送
。⑿治風(fēng)癱:洋蟲九個
。木香湯送
。⒀治急慢驚風(fēng):洋蟲九個
。薄荷、杏仁湯送
。⒁治小便不適:燈心
、車前各七根,洋蟲七個
。陳酒沖服
。⒂治夢遺
,白濁
,血淋,白帶
;芡實(shí)三錢(微炒,研末)
,白果五枚(去皮
、心)。先將藥搗爛
,再加淫羊藿二錢(去邊),廣皮二錢
,韭子三錢同煎
。用洋蟲七個,酒沖服
。⒃治經(jīng)水不調(diào):香附、陳皮
、益母草
、當(dāng)歸,元胡索各八分
。水煎和酒沖洋蟲七個服之。久遠(yuǎn)者連服數(shù)次
。⒄治瘧后寒熱不調(diào):洋蟲七個
。未發(fā)之先
,沖酒服三次
。⒅治無名腫毒:洋蟲十六個。陳酒送
,五更服。⒆治打傷:洋蟲九個
。黑棗薄荷湯送
。⒇治刀斧傷:洋蟲搗敷
。(選方出《綱目拾遺》)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洋蟲
拼音注音 : Yánɡ Chónɡ
別名 : 九龍蟲
英文名 : insect
出處 : 出自《藥性考》?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毒V目拾遺》:洋蟲,出外洋
,明末年始傳入中國;或云出大西洋
,康熙初年始有
。此物形如米蛘子,初生蟻
,如小蠶,久則變黑
,如豆瓣,有雌雄
,今人用竹筒置谷花飼之
。性極畏寒
,天冷須藏之懷袖中
,夜則置衾褥間,否則凍死
。極蕃衍,有飼以茯苓屑
、紅花
、交桂未者
,則色紅而光澤可愛,入藥尤良
。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擬步蟲科動物洋蟲的全蟲。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rtianus dermestoides (Chevrolata).采收和儲藏:夏
、秋季捕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捎煤Y集法或甜食誘捕法
。收集后用清水洗凈
,熱水燙死
,然后曬干或烘干
;亦可鮮用。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糧倉內(nèi)。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海南
、江蘇
、浙江、廣東等地均有飼養(yǎng)
。
原形態(tài) : 洋蟲,全體長橢圓形,長4-6cm
,寬1.5-1.9mm
。頭部和前胸背板黑色
,鞘翅黑棕色。上唇
、觸角棕褐色
。胸部腹面
、足及腹部腹面深棕褐色
。頭頂密布小刻點(diǎn),著生白色短小的毛
,復(fù)眼甚大,由許多圓珠狀突起的小眼組成
,頭部小
。觸角著生于額之下,復(fù)眼的前方
,觸角上著生許多白色短毛。前胸背板矩形
,密布小凹刻點(diǎn)和白色短毛
,小盾片三角形,紅棕色
。兩鞘翅外緣下垂內(nèi)折,后緣向下彎,內(nèi)折處有許多小刻點(diǎn)
。每個鞘翅有8條由刻點(diǎn)組成的縱線
,各線幾乎平行。足部側(cè)扁
,腿節(jié)腹面有一縱的深溝
,與脛節(jié)恰似一把鍘刀狀
。跗節(jié)5節(jié)
。胸腹板和腹板具小刻點(diǎn)和白色短毛。
栽培 : 生活習(xí)性,洋蟲生活周期短
,卵孵化為幼蟲,經(jīng)蛹再羽化為成蟲
。成蟲壽命約3個月
。怕冷怕熱,生活溫度范圍在10-40℃之間.喜甜食.養(yǎng)殖技術(shù)
,洋蟲養(yǎng)殖技術(shù)比較簡單,一般用木箱飼養(yǎng)
,箱高10cm
,寬30cm,長50cm
。箱底鐵釘絲網(wǎng),網(wǎng)孔2-3mm
,箱內(nèi)鑲鐵皮或玻璃
,防蟲逃跑
。先在箱底鋪一張紙
,成蟲產(chǎn)卵產(chǎn)在紙上。每日要投入1-2次飼料
。洋蟲成蟲投放數(shù)量要適當(dāng)控制
,不宜過多。洋蟲卵期短
,約為5天
。所以每隔5-7天要篩卵1次
。篩卵時首先要將箱中的飼料和碎屑篩掉
,避免箱內(nèi)留有卵蟲或幼蟲。然后將卵紙一起搬到孵化箱中進(jìn)行孵化。孵化箱底是木板
,卵紙要分層鋪放
,用木條隔開,以透空氣
。卵上鋪一層菜葉,5天之內(nèi)即可全部孵化成幼蟲
。然后將卵紙全部抽出
。幼蟲生長發(fā)育早期(1-2齡)可不加飼料,只放菜葉
,隨著幼蟲的生長
,逐步添加飼料。幼蟲飼料配方為:玉米面40%
,麥粉40%,花生餅粉10%
,麥麩10%
;其他如復(fù)合維生素B0.1%,維生素C0.05%
,土霉素0.03%
,苯甲酸鈉0.3%。此外
,還可加花生米、熟地瓜片和餅干等
。洋蟲幼蟲化蛹后可不必檢出
,待蛹羽化成蟲后,上面蓋一紙片
,供成蟲爬上
,再將紙片一盧移至產(chǎn)卵箱中飼養(yǎng)產(chǎn)卵。
歸經(jīng) : 肺;胃;大腸經(jīng)
性味 : 味辛;甘;性溫
功能主治 : 溫中理氣;活血止痛 ;祛風(fēng)除濕。主心胃氣痛
;腹脹吐瀉
;跌情報檢索損傷;半身不遂
;肢體痿痹
;勞傷咳嗽;月經(jīng)下調(diào)
;赤白帶下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研末或入丸劑,3-9個 。外用:適量
,搗敷。
復(fù)方 : ①治五勞七傷:白茯苓三錢,洋蟲七個。搗爛。每日空心酒沖服,以復(fù)元為止。②治勞嗽:牛骨髓三錢,核桃肉三錢。共為末,入洋蟲七個,再搗為丸,每丸三錢。每日五更銜化一丸。③治吐血不止,喘息燥熱:古墨研濃,貝母三分(研末),洋蟲七個。陳酒沖服七次。④治哮喘:洋蟲九個。薄荷湯送。⑤治胃痛心疼:洋蟲七個。木香末沖酒服。⑥治氣痛:洋蟲九個。檳榔湯送。⑦治反胃膈食:生姜七片,裝布袋內(nèi),入糞坑浸七日,取起,清水洗凈,埋土中,一層姜,一層土,七日取起,用陰陽瓦焙干為末。每次一分
,用洋蟲七個,沖酒服三次
。⑧治傷食:洋蟲九個。姜湯送
。⑨治膨脹:洋蟲二十四個
。薄荷、陳皮湯送
。⑩治痢疾:白痢用紅糖
,紅痢用白糖,陳酒沖洋蟲七個服
。11.治中風(fēng)不語:洋蟲二十四個
。薄荷
、燈心湯送
。12.治風(fēng)癱:洋蟲九個。木香湯送
。13.治急慢驚風(fēng):洋蟲九個
。薄荷、杏仁湯送
。14.治小便不通:燈心
、車前各七根
,洋蟲七個
。陳酒沖服。15.治夢遺
,白濁
,血淋
,白帶;芡實(shí)三錢(微炒
,研末),白果五枚(去皮
、心)
。先將藥搗爛,再加淫羊藿二錢(去邊)
。廣皮二錢
,韭子三錢同煎。用洋蟲七個
,酒沖服。16.治經(jīng)水不調(diào):香附
、陳皮
、益母草、當(dāng)歸
、元胡索各八分
。水煎和酒沖洋蟲七個服之。久遠(yuǎn)者連服數(sh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