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大辭典》:竹葉
拼音注音 : Zhú Yè
別名 : 淡竹葉(《別錄》)。
出處 : 《別錄》
來源 : 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葉。隨時采鮮者入藥
。
原形態(tài) : 植物形態(tài)詳"竹茹"條。
性狀 : 葉呈狹披針形,長7.5~16厘米,寬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鈍形,葉柄長約5毫米,邊緣之一側(cè)較平滑,另一側(cè)具小鋸齒而粗糙;平行脈,次脈6~8對
,小橫脈甚顯著;葉面深綠色
,無毛,背面色較淡
,基部具微毛
;質(zhì)薄而較脆。氣弱
,味淡。以色綠
、完整
、無枝梗者為佳。
歸經(jīng) : 入心、肺、膽
、胃經(jīng)
。①《滇南本草》:"入肺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
、肺
、胃三經(jīng)。"③《本草匯言》:"入手太陽經(jīng)
。"④《藥品化義》:"入心、肺
、肌三經(jīng)
。"
性味 : 甘淡,寒。①《別錄》:"味辛平,大寒
。"②《藥性論》:"味甘
,無毒。"③《履巉巖本草》:"苦
,甘,微寒
,無毒
。"④《本草正》:"味甘淡,氣平微涼
。"
功能主治 : 清熱除煩,生津利尿 。治熱病煩渴
,小兒驚癇,咳逆吐衄
,面赤
,小便短亦
,口糜舌瘡。①《別錄》:"主胸中痰熱
,咳逆上氣
。"②《藥性論》:"主吐血熱毒風,止消渴
。"③《食療本草》:"主咳逆
,消渴
,痰飲
,喉痹
,除煩熱。"④《日華子本草》:"消痰
,治熱狂煩悶,中風失音不語
,壯熱
,頭痛頭風,并懷妊人頭旋倒地
,止驚悸,溫疫迷悶
,小兒驚癇天吊
。"⑤張元素:"涼心經(jīng),益元氣
,除熱,緩脾
。"⑥《綱目》:"煎濃汁
,漱齒中出血,洗脫肛不收
。"⑦《本草正》:"退虛熱煩躁不眠,止煩渴
,生津液
,利小水,解喉痹
,并小兒風熱驚癇。"⑧《重慶堂隨筆》:"內(nèi)息肝膽之風
,外清溫署之熱
,故有安神止痙之功。"⑨《本草再新》:"涼心健脾
,治吐血、鼻血,聰耳明目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2~4錢。
復方 : ①療熱渴:淡竹葉五升 ,茯苓、石膏(碎)各三兩
,小麥三升
,栝樓二兩。上五味
,以水二斗煮竹葉,取八升
,下諸藥
,煮取四升,去滓分溫服
。(《外臺秘要方》竹葉湯)②治傷寒解后,虛羸少氣
,氣逆欲吐:竹葉二把
,石膏一升,半夏(洗)半斤
,人參二兩,麥冬(去心)一升
,甘草(炙)二兩
,粳米半升。(《傷寒論》竹葉石膏湯)③治霍亂利后
,煩熱躁渴,臥不安:濃煮竹葉汁
,飲五
、六合。(《圣濟總錄》竹葉湯)④治小兒心臟風熱
,精神恍惚:淡竹葉一握,粳米一合
,茵陳半兩
。上以水二大盞,煮二味取汁一盞
,去滓,投米作粥食之
。(《圣惠方》淡竹葉粥)⑤治產(chǎn)后中風發(fā)熱
,面正赤,喘而頭痛:竹葉一把
,葛根三兩,防風一兩
,桔梗
、甘草各一兩,桂枝一兩
,人參一兩,附子(炮)一枚
,大棗十五枚
,生姜五兩。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
,分溫三服
。溫覆使汗出
。(《金匱要略》竹葉湯)⑥治諸淋:淡竹葉
、車前子、大棗
、烏豆(炒,去殼)
、燈心
、甘草各一錢半。上作一服
,用水二盞,煎至七分
,去滓
,不拘時溫服。(《奇效良方》淡竹葉湯)⑦治心移熱于小腸
,口糜淋痛:淡竹葉二錢
,木通一錢,生甘草八分
,車前子(炒)三錢
,生地黃六錢,水煎服
。(《醫(yī)力簡義》導赤散)⑧治產(chǎn)后血氣暴虛,汗出:淡竹葉
,煎湯三合
,微溫服之,須臾再服
。(《經(jīng)效產(chǎn)寶》)⑨治頭瘡乍發(fā)乍差,赤焮疼痛:竹葉一斤燒灰
,搗羅為末
,以雞子白和勻,日三
、四上涂之。(《圣惠方》)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竹葉
拼音注音 : Zhú Yè
別名 : 淡竹葉
英文名 : leaf of Henon Bamboo
出處 : 出自《名醫(yī)別錄》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等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hyllostachyl nigra(Lodd.ex Lindl.)Munro var.henonis(Mitf.)Stapf et Rendle 2.Bambusa tuldoides Munro. 3.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McClure var.pubescens P.F.Li[Bambusa beecheyana Munro var.pubescens P.E.Li;Dendrocalamopsis beecheyana(Munro) Keng f.var.pubescens (P.F.Li)Keng f.]采收和儲藏:隨時采鮮品入藥。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1.淡竹通常栽植于庭園。 2.青竿竹多生于平地、丘陵。 3.大頭典竹生于山坡、平地工路旁。資源分布:1.淡竹分布于山東、河南、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2.青竿竹分布于廣東、廣西。 3.大頭典竹分布于廣東、海南及廣西。
原形態(tài) : 1.淡竹 植株木質(zhì)化,呈喬木狀
。竿高6-18m
,直徑5-7cm,成長后仍為綠色
,或老時為灰綠色,竿環(huán)及籜環(huán)均甚隆起
。籜鞘背面無毛或上部具微毛
,黃綠至淡黃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點和條紋
;籜耳及其繸毛均極易脫落
;籜葉長披針形
,有皺折,基部收縮
;小技具葉1-5片
,葉鞘鞘口無毛
;葉片深綠色
,無毛,窄披針形
,寬1-2cm
,次脈6-8對
,質(zhì)薄
。穗狀花序小技排列成覆瓦狀的圓錐花序;小穗含2-3花
,頂端花退化,穎工或2片
,披針形
,具微毛;外稃銳尖
,表面有微毛
;內(nèi)稃先端有2齒
,生微毛
,長12-15mm;鱗被數(shù)目有變化
,3至1枚或缺如
,披釷形,長約3mm
;花藥長7-10mm
,開花時,以具有甚長之花絲而垂懸于花外
;子房呈尖卵形,頂生一長形之花柱
,兩者共長約7mm
,柱頭3枚,各長約smm
,呈帚刷狀
。筍期4-5月
,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 2.青竿竹 植株木質(zhì)化,呈喬木狀
。植株叢生
,無刺
。竿直立或近直立
,高達15m,徑約6cm
。頂端不彎垂
,竿的節(jié)上分枝較多
;節(jié)間圓柱形
,竿的節(jié)間和籜光滑無毛。 3.大頭典竹 植株木質(zhì)化
,是喬木狀
。竿高達15m
。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
,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節(jié)上通常具毛環(huán),節(jié)間通常較短
;籜鞘背部疏被黑褐色
、貼生前向刺毛
;釋片基部較狹
;釋舌較長
,長約5mm;小穗通常呈麥稈黃色
;內(nèi)稃背部被柔毛,脊上具較長而密的緣毛
。葉鞘通常被毛
;葉舌較長以及外稃背面被疏柔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ㄆ?-5月,筍期6-7月
。
栽培 : 1.氣候土壤:通常栽植于庭園。山東、江蘇
、安徽、浙江
、江西、河南
、湖北
、湖南等省都有栽培,以排水良好的腐殖質(zhì)土為佳
。2.種植:幼竹移栽。對施肥及土壤要求不嚴
,可密集種植
,按行距40cm,株距30cm開穴
,每穴可栽植3-5株。3.出苗后
,經(jīng)常除草
,澆水。
性狀 : 性狀鑒別 葉呈狹披針形,長7.5-16cm,寬1-2cm,先端漸尖 ,基部鈍形
,葉柄長約5mm,邊緣之一側(cè)較平滑
,另一側(cè)具小鋸齒而粗糙,平行脈
,次脈6-8對
,小橫脈甚顯著葉面深綠色,無毛
,北面色較淡。氣弱
,味淡
。
化學成分 : 葉含生物堿、氨基酸 、有機酸
、酚類化合物和鞣質(zhì)
、皂甙
、還原糖、蛋白質(zhì)
、多糖與甙類
、蒽醌
、香豆精和萜類內(nèi)酯化合物
、甾體和葉綠素
。還含18種元素:鋁、鋇
、鋯
、鈦
、鉛
、錫、鎵
、鍶
、鐵、鋅
、鎂
、鈣、錳
、鎳
、銅
、銀及硼和硅
。
藥理作用 : 有增加尿中氯化物量的作用,此外,還有增高血糖作用。
炮制 : 1.凈制:除去雜質(zhì),洗凈。2.切制:除去雜質(zhì),切段或揉成小團。
歸經(jīng) : 心;肺 ;胃經(jīng)
性味 : 甘;淡;寒
注意 : 脾胃虛寒及便溏者禁用。
功能主治 : 清熱除煩;生津利尿。主熱病煩渴;小兒驚癎;咳逆吐衄;小便短赤;口糜舌瘡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2g。
復方 : 1.銀翹散(《溫病條辨》),辛涼透表,清熱解毒,主治溫病初起,發(fā)熱無汗,或有汗不暢,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黃,脈象浮數(shù)。2.竹葉石膏湯(《傷寒論》),清熱生津,益氣和胃,主治傷寒,溫熱,暑病之后,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身熱多汗,心胸煩悶
,氣逆欲嘔
,口干喜飲,或虛煩不寐
,舌紅少苔
,脈象虛實數(shù)
。3.清營湯(《溫病條辨》)
,清營透熱,養(yǎng)陰活血
,主治邪熱傳營
,身熱夜甚,神煩少寐
,時有譫語,口渴或不渴
,或斑疹隱隱
,舌降而干,脈數(shù)
。4.清宮湯(《溫病條辨》),清心解毒,養(yǎng)陰生津
。主治溫病誤汗
,液傷邪陷,心包受邪
,癥見發(fā)熱
,神昏譫語等
。5.竹葉柳蒡湯(《先醒齋醫(yī)學廣筆記》)
,透疹解表,清泄肺胃
,主治痧疹透發(fā)不暢
,喘嗽
,煩悶躁亂
,咽喉腫痛者。6.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
,清心養(yǎng)陰
,利水通淋
,主治心經(jīng)熱盛
,心胸煩熱,口渴面赤
,意欲冷飲
,以及口舌生瘡,或心熱移于小腸
,癥見小溲赤澀刺痛
。7.竹葉湯(《金匱要略》)
,治產(chǎn)后中風發(fā)熱,面正赤
,喘而頭痛
。8.三仁湯(《溫病條辨》)
,宣暢氣機
,清利濕熱,用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
。9.小薊飲子(《濟生方》)
,涼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下焦瘀熱
,而致血淋,尿中帶血
,小便頻數(shù)
,赤澀熱痛
,或尿血
,舌紅脈數(shù)。
各家論述 : 1.《別錄》:主胸中痰熱 ,咳逆上氣
。2.《藥性論》:主吐血熱毒風,止消渴
。3.《食療本草》:主咳逆,消渴
,痰飲
,喉痹,除煩熱
。4.《日華子本草》:消痰,治熱狂煩悶
,中風失音不語
,壯熱,頭痛頭風
,并懷妊人頭旋倒地
,止驚悸
,溫疫迷悶
,小兒驚癎天吊。5.張元素:涼心經(jīng)
,益元氣
,除熱,緩脾
。6.《綱目》:煎濃汁,漱齒中出血
,洗脫肛不收
。7.《本草正》:退虛熱煩躁不眠
,止煩渴,生津液
,利小水,解喉痹
,并小兒風熱驚癎
。8.《重慶堂隨筆》:內(nèi)息肝膽之風,外清溫暑之熱
,故有安神止痙之功。9.《本草再新》:涼心健脾
,治吐血
、鼻血,聰耳明目
。10.《本草經(jīng)疏》:陽明客熱
,則胸中生痰
,痰熱壅滯
,則咳逆上氣。竹葉辛寒能解陽明之熱結(jié)
,則痰自消
,氣自下,而咳逆止矣
。仲景治傷寒發(fā)熱大渴,有竹葉石膏湯
,無非假其辛寒散陽明之邪熱也
。11.《藥品化義》:竹葉清香透心,微苦涼熱
,氣味俱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督?jīng)》曰
,治溫以清
,專清心氣
,味淡利竅,使心經(jīng)熱血分解
。主治暑熱消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