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中藥材

      竹瀝

      中醫(yī)世家 2023-05-04 02:50:10

      《全國中草藥匯編》:竹瀝

      拼音注音 : Zhú Lì

      來源 : 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var. henonis(Mitf.)Stapf ex Rendle經(jīng)加熱流出的竹汁

      炮制 : 將新竹去節(jié)劈開,置火上燒之

      ,收集兩端滴出之汁
      ,即為竹瀝。

      性味 :

      ,涼。

      功能主治 : 清熱豁痰

      。用于中風痰壅
      ,肺熱喘咳,熱病煩躁

      用法用量 : 0.5~1兩。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竹瀝

      拼音注音 : Zhú Lì

      別名 : 竹汁(《本經(jīng)》)

      ,淡竹瀝(《別錄》)
      ,竹油(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出處 : 《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 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莖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

      生境分布 : 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

      原形態(tài) : 植物形態(tài)詳"竹茹"條。

      性狀 : 為青黃色或黃棕色液汁

      ,透明
      ,具焦香氣。以色澤透明者為仕

      歸經(jīng) : 入心、胃經(jīng)

      ,①《藥品化義》:"入肺
      、胃二經(jīng)。"②《本草再新》:"入心
      、肝
      、肺三經(jīng)
      。"

      性味 : 甘苦

      ,寒。①《別錄》:"大寒
      。"②《綱目》:"甘
      ,大寒
      ,無毒
      。"③《藥品化義》:"味甘淡,性涼
      。"④《本草從新》:"甘苦,寒
      ,滑。"

      注意 : 寒嗽及脾虛便溏者忌服

      。①《綱目》:"姜汁為之使
      。"②《本草經(jīng)疏》:"寒痰濕痰及次食生痰不宜用。"③《本草備要》:"寒胃滑腸
      ,有寒濕者勿服
      。"

      功能主治 : 清熱滑痰

      ,鎮(zhèn)驚利竅
      。治中風痰迷,肺熱痰壅,驚風
      ,癲癇,壯熱煩渴
      ,子煩
      ,破傷風。①《別錄》:"療暴中風風痹
      ,胸中大熱
      ,止煩悶(《綱目》末句下有’消渴勞復’)
      。"②《藥性論》:"治卒中風失音不語
      。"③《本草拾遺》:"久渴心煩。"④《綱目》:"治子冒風痙
      ,解射罔毒
      。"⑤《本草備要》:"消風降火
      ,潤燥行痰
      ,養(yǎng)血益陰,利竅明日
      。治中風口噤
      ,痰迷大熱,風痙癲狂
      ,煩悶消渴,血虛自汗
      。"⑥《本草再新》:"清心火
      ,降肝火,化痰止渴
      ,解熱除煩,治牙痛
      ,明眼目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沖服,1~2兩

      ;入丸劑或熬膏

      復方 : ①治中風口噤不知人:淡竹瀝一升服

      。(《千金方》)②治風痱四肢不收
      ,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竹瀝二升
      ,生葛汁一升
      ,生姜汁三合
      。上三味相和溫暖
      ,分三服,平旦
      、日晡
      、夜各一服
      。(《千金方》竹瀝湯)③治卒消渴
      ,小便多:作竹瀝恣飲數(shù)日愈。(《肘后方》)④治產(chǎn)后身或強直
      ,口噤面青
      ,手足強反張:飲竹瀝一、二升
      。(《梅師集驗方》)⑤主妊娠恒若煩悶,此名子煩:茯苓三兩
      ,竹瀝一升
      ,水四升,合竹瀝煎取二升
      ,分三服,不差重作
      ,亦時時服竹瀝
      。(《梅師集驗方》竹瀝湯)⑥治小兒驚風天吊,四肢抽搐:竹瀝一盞
      ,加生姜汁三匙
      ,膽星末五分
      ,牛黃二厘調(diào)服
      。(《全幼心鑒》)⑦治小兒口噤
      ,體熱:用竹瀝二合
      ,暖之,分三
      、四服。(《兵部手集方》)⑧治乙腦、流腦高熱
      ,嘔吐:竹瀝代茶飲
      。(江西《中草藥學》)⑨治金瘡中風,口噤欲死:竹瀝半大升
      ,微微暖服之。(《廣利方》)⑩治小兒大人咳逆短氣
      ,胸中吸吸
      ,咳出涕唾,嗽出臭膿涕粘:淡竹瀝一合服之
      ,日三
      、五服
      ,大人一升
      。(《兵部手集方》)⑾治小兒吻瘡:竹瀝和黃連、黃檗
      、黃丹
      ,敷之。(《全幼心鑒》)⑿治小兒赤目:淡竹瀝點之
      ,或入人乳。(《古今錄驗方》)⒀治小兒重舌:竹瀝漬黃檗
      ,時時點之
      。(《簡便單方》)

      制法 : 取鮮竹桿,截成30~50厘米長

      ,兩端去節(jié),劈開
      ,架起
      ,中部用火烤之,兩端即有液汁流出
      ,以器盛之

      備注 : 據(jù)文獻記載

      ,除淡竹瀝外
      ,供藥用者尚有苦竹瀝、慈竹瀝等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竹瀝

      拼音注音 : Zhú Lì

      別名 : 竹汁

      、淡竹瀝
      、竹油

      英文名 : Bomboo Juice

      出處 : 出自《本草經(jīng)集注》(《中藥大辭典》)

      、《名醫(yī)別錄》(《中華藥?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罚?/span>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等的莖經(jīng)火烤后所流出的液汁。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hyllostachyl nigra(Lodd.ex Lindl.)Munro var.henonis(Mitf.)Stapf et Rendle 2.Bambusa tuldoides Munro. 3.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McClure var.pubescens P.F.Li[Bambusa beecheyana Munro var.pubescens P.E.Li

      ;Dendrocalamopsis beecheyana(Munro) Keng f.var.pubescens (P.F.Li)Keng f.]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1.淡竹通常栽植于庭園

      。 2.青竿竹多生于平地
      、丘陵
      。 3.大頭典竹生于山坡、平地工路旁
      。資源分布:1.淡竹分布于山東
      、河南
      、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 2.青竿竹分布于廣東、廣西
      。 3.大頭典竹分布于廣東
      、海南及廣西。

      原形態(tài) : 1.淡竹 植株木質(zhì)化

      ,呈喬木狀。竿高6-18m
      ,直徑5-7cm
      ,成長后仍為綠色,或老時為灰綠色
      ,竿環(huán)及籜環(huán)均甚隆起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X鞘背面無毛或上部具微毛
      ,黃綠至淡黃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點和條紋;籜耳及其繸毛均極易脫落
      ;籜葉長披針形
      ,有皺折
      ,基部收縮
      ;小技具葉1-5片,葉鞘鞘口無毛
      ;葉片深綠色
      ,無毛,窄披針形
      ,寬1-2cm,次脈6-8對
      ,質(zhì)薄
      。穗狀花序小技排列成覆瓦狀的圓錐花序;小穗含2-3花
      ,頂端花退化
      ,穎工或2片
      ,披針形
      ,具微毛;外稃銳尖
      ,表面有微毛
      ;內(nèi)稃先端有2齒,生微毛
      ,長12-15mm;鱗被數(shù)目有變化
      ,3至1枚或缺如
      ,披釷形,長約3mm
      ;花藥長7-10mm
      ,開花時
      ,以具有甚長之花絲而垂懸于花外
      ;子房呈尖卵形,頂生一長形之花柱
      ,兩者共長約7mm
      ,柱頭3枚,各長約smm
      ,呈帚刷狀。筍期4-5月
      ,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 2.青竿竹 植株木質(zhì)化,呈喬木狀
      。植株叢生
      ,無刺。竿直立或近直立
      ,高達15m
      ,徑約6cm
      。頂端不彎垂
      ,竿的節(jié)上分枝較多
      ;節(jié)間圓柱形,竿的節(jié)間和籜光滑無毛
      。 3.大頭典竹 植株木質(zhì)化
      ,是喬木狀。竿高達15m
      。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節(jié)上通常具毛環(huán)
      ,節(jié)間通常較短
      ;籜鞘背部疏被黑褐色、貼生前向刺毛
      ;釋片基部較狹
      ;釋舌較長
      ,長約5mm
      ;小穗通常呈麥稈黃色;內(nèi)稃背部被柔毛
      ,脊上具較長而密的緣毛
      。葉鞘通常被毛;葉舌較長以及外稃背面被疏柔毛
      。花期3-5月
      ,筍期6-7月

      性狀 : 性狀鑒別 本品為青黃色或黃棕色的透明液體。具竹香氣

      ,味微甜。

      化學成分 : 淡竹等鮮竹瀝水溶性部分含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蛋氨酸(methionine)
      ,絲氨酸(serine)
      ,脯氨酸(proline)等十三種氨基酸;早竹等竹瀝中尚含胱氨酸(acetic acid)
      ,苯甲酸(benzoic acid),水楊酸(salicylic acid)等

      歸經(jīng) : 心;肝

      ;肺經(jīng)

      性味 :

      ;苦;寒

      注意 : 寒飲濕痰及脾虛便溏者禁服

      功能主治 : 清熱降火;滑痰利竅

      。主中風痰迷
      ;肺熱痰壅;驚風
      ;癲癇
      ;熱病痰多;壯熱煩渴
      ;子煩;破傷風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沖服

      ,30-60g
      ;或入丸劑或熬膏。外用:適量
      ,調(diào)敷或點眼

      復方 : 1.竹瀝化痰丸(《增補萬病回春》)

      ,主治在上之濕痰
      ,及腸胃之積痰。2.竹瀝湯(《備急千金要方》)
      ,主治風痱
      ,四肢不收,心神恍惚
      ,不知人,不能言
      。3.竹瀝達痰丸(《雜病源流犀燭·六淫門》)
      ,治痰涎凝聚成積
      ,結(jié)在胸膈。4.竹瀝泄熱湯(《備急千金要方》)
      ,治肝實熱,陽氣伏邪熱
      ,喘逆悶恐
      ,目視無明,狂悸非意而言
      。5.竹瀝磨犀角飲子(《太平圣惠方》)
      ,主治小兒心熱,驚悸
      。6.竹瀝湯(《梅師集驗方》),主妊娠恒若煩悶
      ,名子煩

      各家論述 : 1.《本草衍義》:竹瀝行痰,通達上下百骸毛竅諸處

      ,如痰在巔頂可降
      ,痰在胸膈可開
      ,痰在四肢可散
      ,痰在臟府經(jīng)絡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
      。又如癲癎狂亂
      ,風熱發(fā)庢者可定;痰厥失音
      ,人事昏迷者可省,為痰家之圣劑也
      。2.《本草衍義補遺》:竹瀝
      ,《本草》大寒,泛觀其意
      ,以與石膏
      、芩
      、連等同類,而諸方治產(chǎn)后胎前諸病及金瘡口噤與血虛自汗,消渴尿多
      ,皆陰虛之病
      ,無不用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秲?nèi)經(jīng)》曰,陰虛發(fā)熱
      ,大寒而能補
      ,正與病對,薯蕷寒而能補
      ,世或用之,惟竹瀝因大寒置疑
      。竹瀝味甘性緩
      ,能除陰虛之有大熱者
      ,大寒者言其功也
      ,非以氣言,幸相與可否
      ,若曰不然,人吃筍自幼至老者
      ,可無一人因筍寒而有病
      ,瀝即筍之液也,況假于火而成者
      ,何寒如此之甚
      。3.《丹溪心法》:竹瀝滑痰
      ,非姜汁不能行經(jīng)絡
      。痰在膈間,使人顛狂
      ,或健忘
      ,或風痰,皆用竹瀝
      ,亦能養(yǎng)血。痰(坪井《竹類圖譜》)
      ,黃苦竹
      。稈高5-10米,主稈及枝條呈金黃色。稈環(huán)較籜環(huán)微突起
      。主稈節(jié)間之背部常有縱長綠線1-2條
      ;籜鞘黃色,并有綠色縱紋及少數(shù)淡棕色斑點
      ,無毛;籜耳及鞘口無?毛
      ,或僅有退化之籜耳
      ;籜舌長約2.5mm,無毛
      ,邊緣微有不規(guī)則的缺刻,稍呈流蘇狀
      ;籜葉細長
      ,帶狀
      ,長約4.5cm,寬5mm
      ,除最下1枚稈籜外
      ,所有各籜葉均有小橫脈而呈方格狀,在中脈地位常有1淡綠色之縱紋
      。枝條每節(jié)2枚
      ,小枝端生葉2-3枚
      ;葉耳有白色剛毛
      ;葉舌甚突起;葉柄長約3mm
      ;葉片長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
      ,長4.5-12.5cm,寬8-17mm
      ,先端漸尖,基部微圓
      ,上面綠色
      ,無毛,下面色較淡
      ,微粗糙
      ,沿中脈以及向其基部密生微毛或甚粗糙,邊緣之一側(cè)有小鋸齒
      。筍期4-5月
      。多栽培于庭園。分布長江流域以南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31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猴頭菌
      《全國中草藥匯編》:猴頭菌別名 : 猴頭
      、刺猬菌
      、猬菌來源 : 真菌類擔子菌綱多孔菌目齒菌科猴頭菌Hericium erinaceus (Bull. ex Fr.) Pers.
      石長生
      拼音注音 : Shí Chánɡ Shēnɡ別名 : 丹草
      、長生草
      、丹沙草
      、生肌草、石中珠
      、巖浮萍
      、豬毛七、水豬毛七
      、豬鬃草
      、豬毛腳筋草出處 : 石長生
      ,始載于《本經(jīng)》
      ,一名丹草,列入下品
      桑白皮
      《中國藥典》:桑白皮拼音注音 : Sānɡ Bái Pí別名 : 桑根皮英文名 : CORTEX MORI來源 : 本品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浦参锷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
      。秋末葉落時至次春發(fā)芽前采挖根部,刮去黃棕色粗皮
      兩面青
      《全國中草藥匯編》:兩面青拼音注音 : Liǎnɡ Miàn Qīnɡ別名 : 甲滿來源 : 紫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苾擅媲郙aesa indica (Roxb.)A. DC.,以全株入藥
      。生境分布 : 云南
      大青木
      拼音注音 : Dà Qīng Mù別名 : 路邊青
      、臭葉樹
      、羊咪青、青心草
      、臭大青、鴨公青
      、淡婆婆
      竹葉心
      來源 : 慈竹屬植物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Mcclure尚未能展開呈筒卷形的嫩葉
      。性味 : 甘、苦
      ,涼
      。功能主治 : 清頭熱,治頭昏
      山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