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Yě Qī Shù
來源 : 漆樹科漆樹屬植物野漆樹Rhus succedanea L.以根、葉 性味 : 苦 注意 : 漆樹過敏者宜慎用。 功能主治 : 平喘,解毒,散瘀消腫,止痛止血。用于哮喘,急、慢性肝炎,胃痛,跌打損傷;外用治骨折,創(chuàng)傷出血。 用法用量 : 2~3錢。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備注 : (1)有人接觸漆樹后會引起皮膚紅腫,癢痛,故對漆樹過敏者宜慎用。如引起過敏可用韭菜烤熱擦患處,或用肥皂水或碳酸氫鈉溶液洗滌,同時內服安其敏片或非那根片。誤食過量引起強烈刺激,嘔吐,疲倦,瞳孔散大,可大量飲水后服蛋清、面糊、活性炭,也可服苯海拉明及注射鈣劑,酌情給予解痙劑等對癥治療,用時宜慎。(2)同屬植物木蠟樹Rhus sylvestris Sicb, et Zucc.亦作野漆樹應用,功效相似。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Yě Qī Shù 別名 : 染山紅、臭毛漆樹 出處 : 野漆樹始載于《植物名實圖考》,云:“野漆樹,山中多有之。枝干俱如漆,霜后葉紅如烏桕葉,俗亦謂之染山紅。結黑實,亦如漆子?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漆樹科植物野漆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oxicodendron succedaneum(L.)O.Kuntze[Rhus sucCedanea L.]采收和儲藏:春季采收嫩葉,鮮用或曬干備用。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50-2500m的林中。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 : 野漆 落葉喬木或小喬木,高達10m。小枝粗壯,無毛;頂芽大,紫褐色,外面近無毛。奇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常集生于小枝頂端,無毛 化學成分 : 心材含非瑟素(fisetin) 藥理作用 : 非瑟素有解痙作用,在小鼠小腸標本上 性味 : 苦;澀 注意 : 對漆過敏者慎用 功能主治 : 散瘀止血;解毒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35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中華本草》:野漆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