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Yě Zhū Huánɡ
出處 : 《唐本草》
來源 : 為豬科動物野豬膽囊中的結(jié)石。
原形態(tài) : 動物形態(tài)詳"野豬肉"條。
性味 : ①《唐本草》:"味辛甘,平,無毒。"②《綱目》:"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 : 治癲癇,驚風(fēng),血痢,金瘡。①《唐本草》:"主金瘡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研末,0.5~1分。外用:研末敷。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Yě Zhū Huánɡ 英文名 : gallbladder stone of Wild boar 出處 : 出自《唐本草》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豬科動物野豬膽囊中的結(jié)石。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us scrofa Linnaeus采收和儲藏:捕殺后,剝皮,剖腹,取出膽囊中的結(jié)石,晾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多棲息于灌木叢、較潮濕的草地或混交林、闊葉林中晨昏或夜間活動;性極兇猛;一般成群活動。雜食性,植物根莖、野果、動物尸體及各種昆蟲均食,亦盜食農(nóng)作物 原形態(tài) : 野豬 歸經(jīng) : 肺;心 性味 : 味辛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研末 各家論述 : 1.《唐本草》:主金瘡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35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中華本草》:野豬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