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Yě Jú
別名 : 苦薏(陶弘景),野山菊(《植物名實圖考》),路邊菊(《嶺南采藥錄》),黃菊仔(《中國藥植志》),野黃菊(《江蘇植藥志》),鬼仔菊(《廣西中藥志》),山九月菊(《遼寧經(jīng)濟植物志》)。
出處 : 《日華子本草》
來源 : 為菊科植物野菊 原形態(tài) : ①野菊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亦可達120厘米。頂部的枝通常被白色柔毛,有香氣。葉互生,卵圓形至長圓狀卵形,長4~6厘米,寬1.5~5厘米,有羽狀深裂片,中裂片較大,側(cè)裂片2~3對,橢圓形或長圓狀卵形,先端尖,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被白色短柔毛及腺體,沿脈毛較密;具葉柄。頭狀花序頂生,直徑1.5~2.5厘米,數(shù)個排列成傘房花序狀;總苞半球形,外層苞片橢圓形,較內(nèi)層稍短小,邊緣干膜質(zhì),中肋綠色,被綿毛或短柔毛 化學(xué)成分 : 野菊全草含揮發(fā)油 藥理作用 : 見"野菊花"條。 性味 : 苦辛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治癰腫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復(fù)方 : ①治疔瘡:野菊花根、菖蒲根、生姜各一兩。水煎,水酒對服。(《醫(yī)鈔類編》)②治癰疽疔腫,一切無名腫毒:㈠野菊花,連莖搗爛,酒煎,熱服取汗,以渣敷之。(《孫天仁集效方》)㈡野菊花莖葉、蒼耳草各一握,共搗,入酒一碗,絞汁服,取汗,以滓敷之。(《衛(wèi)生易簡方》)③治瘰疬瘡腫不破者:野菊花根,搗爛煎酒服之,仍將煎過菊花根為末敷貼。(《瑞竹堂經(jīng)驗方》)④治天泡濕瘡:野菊花根、棗木。煎湯洗之。(傅滋《醫(yī)學(xué)集成》)⑤治婦人乳癰:路邊菊葉加黃糖搗爛,敷患處。(《嶺南草藥志》)⑥治蜈蚣咬傷:野菊花根,研末或搗爛敷傷口周圍。(《嶺南草藥志》)⑦治白喉:㈠野菊一兩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Yě Jú 別名 : 野菊花、土菊花、草菊 英文名 : all-grass of Lavandulaleaf Dendranthema, all-grass of Indian Dendranthema 出處 : 出自《日華子本草》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野菊或巖香菊的根或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endranthema ivdicum (L.) Des Moul D. lauandrlifolium (Fisch. Ex Trauty) Ling et Shih.采收和儲藏:夏、秋間采收,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 : 1.野菊 多年生草本,高25-100cm。根莖粗厚,分枝,有長或短的地下匍匐枝。莖直立或基部鋪展?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藥理作用 : 見野菊花嚴(yán)條 性味 : 味苦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復(fù)方 : ①治疔瘡: 野菊花根 各家論述 : 1.《本草拾遺》:破血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36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鯔魚
下一篇:
野菊花
《中華本草》: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