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Yí Yú
別名 : 鰋(《詩經》),額白魚(《爾雅》郭璞注) 出處 : 《別錄》 來源 : 為鲇科動物鲇魚的全體或肉。 生境分布 : 秋后居于深水或污泥中越冬。分布黑龍江、長江及珠江流域。 原形態(tài) : 鲇魚(崔禹錫《食經》)體長,前部平扁,后部側扁,體長約40厘米,大者可達90厘米以上。頭寬;口闊,口裂向上傾斜,下領突出,上下頜及鋤骨上有許多絨狀細齒。須2對,上頜須較長,可達胸鰭之后,下頜須短小。眼小,側上位,位于頭的前半部;上有透明薄膜,眼間距極寬 性味 : 甘,溫。①《別錄》:"味甘,無毒。"②崔禹錫《食經》:"溫 注意 : 《綱目》:"反荊芥 功能主治 : 滋陰開胃,催乳利尿 用法用量 : 內服:煮食 復方 : ①治浮腫:鲇魚二條,香菜五兩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Yí Yú 別名 : 鰋 英文名 : Oriental sheatfish 出處 : 出自《名醫(yī)別錄》;1.崔禹錫《食經》:鲇魚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鲇科動物鲇魚的全體或肉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棲息于江河 原形態(tài) : 鲇魚,體長 化學成分 : 鮧魚肉含脂類(lipids):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磷脂酰絲氨酸(phosphatidylserine),磷脂酰膽堿(phosphatidylcholine0,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dylethanolamine),多烯酸(polyenoic acid),膽甾醇(cholesterol0,C16-C18的脂肪酸(fatty acid)及C14 歸經 : 脾經 性味 : 味甘 注意 : 1.《本草圖經》:“不可與牛肝合食,令人患風多噎 功能主治 : 滋陰補虛;健脾開胃;下乳;利。主虛損贏弱;脾胃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用法用量 : 內服:煮食,250g 復方 : ①治浮腫:鲇魚二條 各家論述 : 1.陶弘景:作食之云補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374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中華本草》:鮧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