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微溫,M,中藥,毛刺果藤" />
拼音注音 : Máo Cì Guǒ Ténɡ
別名 : 野枇杷藤、粗毛刺果藤。
英文名 : root of Pilous Buttneria
出處 : 始載于《廣東植物志》。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梧桐科植物粗毛刺果藤的莖、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yttneria pilosa Roxb.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50-1000m的雜木林緣。資源分布:分布于云南南部 原形態(tài) : 粗毛刺果藤 木質(zhì)纏繞藤本 性狀 : 性狀鑒別 莖藤圓柱形,小枝深褐色,被星狀毛,或無毛。葉圓形或心形,長14-24cm,寬13-21cm,頂端鈍或短尖,基部心形,有基生脈7條,邊緣有粗鋸齒,且常有3-5淺裂,兩面均被淡黃褐色星狀柔毛及硬毛,尤以背面為多。葉柄長12-15cm,被毛,托葉條形,長約14mm,早落。 歸經(jīng) : 肝經(jīng) 性味 : 味微苦;性微溫 功能主治 : 祛風濕。主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5g。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莖、葉:用于風濕病。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43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