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yè)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shí) >> 中藥材

      山慈菇

      中醫(yī)世家 2023-05-04 09:28:52

      《中國(guó)藥典》:山慈菇

      拼音注音 : Shān Cí Gu

      來(lái)源 : 本品為蘭科植物杜鵑蘭Cremastra appendiculata (D.Don)Makino

      、獨(dú)蒜蘭Pleione bulbocodioides(Franch.)Rolfe 或云南獨(dú)蒜蘭Pleione yunnanensis Rolfe的干燥假鱗莖
      。前者習(xí)稱(chēng)“毛慈菇”
      ,后二者習(xí)稱(chēng)“冰球子”。夏
      、秋二季采挖
      ,除去地上部分及泥沙
      ,分開(kāi)大小置沸水鍋中蒸煮至透心
      ,干燥。

      性狀 : 毛慈菇:呈不規(guī)則扁球形或圓錐形

      ,頂端漸突起
      ,基部有須根痕。長(zhǎng)1.8~3cm
      ,膨大部直徑1~2cm
      。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有縱皺紋或縱溝
      ,中部有2~3條微突起的環(huán)節(jié)
      ,節(jié)上有鱗片葉干枯腐爛后留下的絲狀纖維。質(zhì)堅(jiān)硬
      ,難折斷
      ,斷面灰白色或黃白色,略呈角質(zhì)
      。氣微
      ,味淡,帶黏性
      。冰球子:呈圓錐形
      ,瓶頸狀或不規(guī)則團(tuán)塊,直徑1~2cm
      ,高1.5~2.5cm
      。頂端漸尖,尖端斷頭處呈盤(pán)狀
      ,基部膨大且圓平
      ,中央凹入
      ,有1~2條環(huán)節(jié),多偏向一側(cè)
      。撞擊外皮者表面黃白色
      ,帶表皮者淺棕色,光滑
      ,有不規(guī)則皺紋
      。斷面淺黃色,角質(zhì)半透明

      貯藏 : 置干燥處

      炮制 : 除去雜質(zhì),水浸約1小時(shí)

      ,潤(rùn)透,切薄片
      ,干燥或冼凈干燥
      ,用時(shí)搗碎。

      鑒別 : 本品橫切面

      ;毛慈菇 最外層為一層扁平的表皮細(xì)胞
      ,其內(nèi)有2~3列厚壁細(xì)胞,淺黃色
      ,再向內(nèi)為大的類(lèi)圓形薄壁細(xì)胞
      ,含黏液質(zhì),并含有淀粉粒
      。近表皮處的薄壁細(xì)胞中含有草酸鈣針晶束
      ,長(zhǎng)70~150μm。維管束散在
      ,外韌型
      。冰球子 表皮細(xì)胞切向延長(zhǎng),淀粉粒存在于較小的薄壁細(xì)胞中
      ,維管束鞘纖維半月形
      ,偶有兩半月形。

      歸經(jīng) : 歸肝

      、脾經(jīng)

      性味 : 甘、微辛

      ,涼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化痰散結(jié)

      。用于癰腫疔毒
      ,瘰疬痰核
      ,淋巴結(jié)結(jié)核,蛇蟲(chóng)咬傷

      用法用量 : 3~9g

      。外用適量。

      摘錄 : 《中國(guó)藥典》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山慈菇

      拼音注音 : Shān Cí Gu

      別名 : 毛慈菇

      、茅慈菇
      、冰球子、泥賓子

      來(lái)源 : 蘭科獨(dú)蒜蘭屬植物瓶狀獨(dú)蒜蘭Pleione bulbocodioides (Franch.)Rolfe和滇獨(dú)蒜蘭P. yunnanensis Rolfe[P. chiwuana Tang et Wang]

      ,以假球莖入藥
      。4月挖取假球莖,除去地上枯莖基鱗葉
      、須根
      ,洗凈泥土,煮至透心
      ,晾至半干后再曬干

      原形態(tài) : 1.瓶狀獨(dú)蒜蘭多年生草本。假球莖近于燒瓶狀

      ,長(zhǎng)0.5~3厘米
      ,基部寬5~15毫米,肉質(zhì)
      ,外表綠白色帶粉紅色
      ,內(nèi)面白色,粘質(zhì)
      ,下部生多數(shù)灰白色須根
      。每年早春從假球莖下部側(cè)方生小假球莖,常常數(shù)個(gè)橫生成串
      。葉1片
      ,頂生于假球莖之上,長(zhǎng)披針形或橢圓形
      ,通常長(zhǎng)8~10厘米或更長(zhǎng)
      ,寬3~5厘米或偶達(dá)6厘米,先端漸尖
      ,基部鞘狀抱莖
      。夏季抽葉開(kāi)花(花葉同期),花葶生于假球莖頂端
      ,直立
      ;花1朵,俯垂
      ,桃粉紅色
      ,長(zhǎng)3~4厘米
      ;花瓣與背萼片先端急尖,唇瓣前部邊緣流蘇狀
      ,其中間有3~5(少數(shù)為2)條呈波狀或平直的褶片
      ,先端近平截,有時(shí)且凹缺
      ;子房較花短
      。蒴果圓筒形,具棱
      。生于山坡林下及石巖等陰濕出
      ;分布于華東、華南
      、西南及陜西
      、甘肅、湖北等地
      。2.滇獨(dú)蒜蘭與前種之區(qū)別點(diǎn)
      ,在于花、葉不同期(花先葉開(kāi)放)
      。葉1片,成熟葉片寬不及3厘米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ǖ拇桨耆菭畹孤研危虚g有4~5條呈波狀或平直的褶片
      ,子房等長(zhǎng)或較長(zhǎng)于花
      。分布于云南、貴州
      。貴州山慈菇有為此種

      性味 : 甘、微辛

      ,寒
      。有小毒。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

      ,消腫散結(jié)
      。用于癰腫疔毒,淋巴結(jié)結(jié)核
      ,蛇咬傷

      用法用量 : 0.8~1.5錢(qián);外用適量

      ,搗爛或醋磨涂患處

      備注 : 1.同屬植物中尚有3種假球莖

      ,形態(tài)與前兩種相似。其區(qū)別點(diǎn)如下
      ;(1)#大花獨(dú)蒜蘭# pleione grandiflora Rolfe 本種之特點(diǎn)在于花葉同期
      ,葉1片?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ㄖ桨隀E圓形
      ,其中間褶片4~5條,呈不規(guī)則的銳齒狀缺刻或雞冠狀突起
      。分布于云南
      、西藏。(2)南獨(dú)蒜蘭Pleione hookeriana Moore花葉同期
      ,葉1片
      。花之唇瓣腎形
      ,中間褶片7條
      ,呈髯毛狀。分布于湖北
      、廣西
      、廣東、四川
      、云南等省區(qū)
      。(3)巖石獨(dú)蒜蘭Pleione scopulorumW.W.Smith花葉同期,葉2片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ㄝ^大花獨(dú)蒜蘭小,唇瓣腎形
      ,中間褶片4~5條呈不規(guī)則的銳齒狀缺刻或雞冠狀突起
      。分布于云南、西藏等省區(qū)
      。2.同科杜鵑蘭屬植物杜鵑蘭Cremastra variabi-lis(Blume)Nakai[C.appendiculata(D.Don)Ma-kino]為多年生草本
      ,假球莖卵形,長(zhǎng)約3厘米
      。中腰部有2~3條微突起的環(huán)節(jié)
      。葉1片,窄長(zhǎng)圓形
      ,長(zhǎng)20~45厘米
      ,寬4~5.5厘米,下部漸窄成柄
      ,有3條脈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ㄝ愀?0~50厘米,下部有3鞘疏松抱葶
      ;總狀花序生10~20朵花
      ;花常向一側(cè)下垂,玫瑰色至淡紫色
      ;萼片和花瓣條狀披針形
      ,長(zhǎng)3~3.5厘米,寬4~5厘米
      ,唇瓣長(zhǎng)約3厘米
      ,在頂部3裂,側(cè)裂較小
      。生于山溝陰濕出
      。分布于黃河流域至西南、華東諸省
      、遼寧
      、天津、北京
      、內(nèi)蒙古
      、上海、浙江
      、安徽
      、湖南、四川等地以其假球莖為毛慈菇
      。3.我國(guó)中部地區(qū)以及山東、云南等省以百合科郁金香屬植物老鴉瓣Tulipa edulis(Miq.)Bak.的鱗莖為山慈菇
      。其鱗莖含秋水仙堿等多種生物堿
      ,并含有淀粉。新疆地區(qū)則以伊犁光慈姑Tulipa iliensisRegel的鱗莖為山慈菇
      。4.廣西
      、湖南、貴州等地常以防已科青牛膽屬植物金果攬(青牛膽)Tinospora sagittata(Oliv.)Cagnep.或金牛膽T.capillipes Cecnep.的塊莖混稱(chēng)“山慈菇”
      。(參閱本書(shū)金“果欖”)5.廣西個(gè)別地區(qū)尚有以下南星科犁頭尖屬植物犁頭尖Typhonium divaricatum(L)Decne.的塊莖混稱(chēng)“山慈菇”
      ,其功能主治均與蘭科“山慈菇”迥異。(參閱“犁頭尖”)又馬兜鈴科細(xì)辛屬植物長(zhǎng)花軸土細(xì)辛Aasrum longepedunculatumO.C.Schmidt廣西南寧
      、桂林
      、梧州與福建南平等均以之混稱(chēng)“山慈菇”,主要是以其葉形略似慈菇而生于山地
      ,因而得名
      。實(shí)際藥用并不與蘭科“山慈菇”相混
      。此外,廣東亦有以大塊瓦Asarum geophilum hemsl.或花臉細(xì)辛A.maximum Hemsl.的全草或根及根狀莖混稱(chēng)山慈菇的類(lèi)似情況
      。6.云南麗江山慈菇為百合科植物Iphigenia in-dicaA.Gray其鱗莖含秋水仙堿
      。(參閱“麗江山慈菇”)7.西藏以同科山蘭屬植物獨(dú)葉山蘭Oreorchisfoliosa Lindl.作山慈菇入藥,當(dāng)?shù)赜置“准啊?/span>

      摘錄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

      《中華本草》:山慈菇

      拼音注音 : Shān Cí Gu

      別名 : 金燈花

      、鹿蹄草
      、山茨菇、慈姑
      、山慈姑
      、毛慈姑、泥冰子
      、算盤(pán)七
      、人頭七、太白及
      、水球子
      、泥賓子、采配蘭

      英文名 : Pseudobulb of Appendiculate Cremastra

      出處 :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lái)源 : 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杜鵑蘭

      、獨(dú)蒜蘭的假鱗莖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Cremastra appendiculata(D.Don)Makino[Cymbidium appendiculata D.DON;Cremastra wallichiana Lindl.ex Wall.]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挖,除去莖葉
      、須根
      、洗凈,蒸后
      ,晾至半干
      ,再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山坡及林下陰濕處

      。2.生于海m的林下或溝谷旁有泥土的石壁上
      。資源分布:1.分布于長(zhǎng)江流域以南地區(qū)及山西、陜西
      、甘肅等地
      。2.分布于華東、中南
      、西南及陜西
      、甘肅等地。

      原形態(tài) : 1.杜鵑蘭

      ,陸生植物
      。假鱗莖聚生,近球形,粗1-3cm
      。頂生1葉
      ,很少具2葉;葉片橢圓形
      ,長(zhǎng)達(dá)45cm,寬4-8cm
      ,先端急尖,基部收窄為柄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ㄝ銈?cè)生于假鱗莖頂端,直立
      ,粗壯
      ,通常高出葉外,疏生2枚筒狀鞘
      ;總狀花序疏生多數(shù)花
      ;花偏向一側(cè),紫紅色
      ;花苞片狹披針形
      ,等長(zhǎng)于或短于花梗(連子房);花被片呈筒狀
      ,先端略開(kāi)展
      ;萼片和花瓣近相等,倒披針形
      ,長(zhǎng)3.5cm左右
      ,中上部寬約4mm,先端急尖
      ;唇瓣近匙形
      ,與萼片近等長(zhǎng),基部淺囊狀
      ,兩側(cè)邊緣略向上反折
      ,前端擴(kuò)大并為3裂,側(cè)裂片狹小
      ,中裂片長(zhǎng)圓形,基部具1個(gè)緊貼或多少分離的附屬物
      ;合蕊柱纖細(xì)
      ,略短于萼片?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ㄆ?-8月
      。2.獨(dú)蒜蒜蘭,陸生植物,高15-25cm
      。假鱗莖狹卵形或長(zhǎng)頸瓶狀
      ,長(zhǎng)1-2cm,頂生1枚葉
      ,葉落后1杯狀齒環(huán)
      。葉和花同時(shí)出現(xiàn),橢圓狀披針形
      ,長(zhǎng)10-25cm
      ,芝2-5cm,先端稍鈍或漸尖
      ,基部收狹成柄抱花葶
      。花葶頂生1朵花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òL(zhǎng)圓形,近急尖
      ,等于或長(zhǎng)于子房
      ;花淡紫色或粉紅色;萼片直立
      ,狹披針形
      ,長(zhǎng)達(dá)4cm,寬5-7mm
      ,先端急尖
      ;唇瓣基部楔形,先端凹缺或幾乎不凹缺
      ,邊緣具不整齊的鋸齒
      ,內(nèi)面有3-5條波狀或近直立的褶片?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ㄆ?-5月
      ,果期7月。

      性狀 : 1.杜鵑蘭的干燥假球莖呈圓球狀尖圓形或稍扁平

      ,直徑1-2cm
      ,外表棕褐色或灰棕色,有細(xì)小皺折
      。頂端有一圓形的蒂跡
      ;底部凹陷處有須根,須根長(zhǎng)約1-3cm
      ,粗1-2mm
      ;腰部有下凹或突起的環(huán)節(jié),俗稱(chēng)腰帶。假球莖周?chē)挥谢蚴杌蛎艿慕瘘S色絲狀毛須及黑色細(xì)須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蛞褜㈨毟巴馄ぞァY|(zhì)堅(jiān)實(shí)
      ,內(nèi)心黃白色或?yàn)鹾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粗糙。味淡
      ,微香
      ,遇水有粘性。以個(gè)大
      、飽滿
      、斷面黃白色、質(zhì)堅(jiān)實(shí)者為佳
      。2.獨(dú)蒜蘭的干燥假球莖呈圓球形或不規(guī)則塊狀
      ,直徑1-1.5cm,頂端漸突起
      ,基部臍狀
      ,有須根或須根痕。腰帶往往在凹入部
      ,故不甚明顯
      ,撞去表皮者表面呈黃白色、淺黃色或灰黃色
      ,帶有表皮者呈淺棕色或棕色
      ,光滑,或有皺紋及深溝
      。質(zhì)堅(jiān)硬
      ,難折斷,斷面角質(zhì)半透明
      。氣微弱
      ,味淡微苦,稍粘
      。除上述品種外
      ,尚有獨(dú)蒜蘭屬植物云南獨(dú)蒜蘭Pleioneyunnanensis(Rolfe)Rolfe(參見(jiàn)獨(dú)葉白芨條)及山蘭屬植物冰球子Oreorchispatens(Lindl.)Lindl.(四川)、O.FoliosaLindl.(西藏)等的假球莖
      ,亦作山慈姑入藥

      化學(xué)成分 : 杜鵑蘭根莖含粘液及葡配甘露聚糖(Gluco-mannan,甘露糖:葡萄糖(2:1)

      藥理作用 : 杜鵑蘭素Ⅱ(15ug/kg)iv可使大鼠血壓從14.2kPa(10>mmHg)下降到9.07kPa(168mmHg)

      ,降壓作用持續(xù)>30min。

      炮制 : 除盡須根

      ,洗凈
      ,清水浸泡2-4小時(shí),取出潤(rùn)透
      ,切片
      ,曬干。搗碎用亦可

      歸經(jīng) :

      ;胃;肺經(jīng)

      性味 : 味甘

      ;微辛
      ;性寒;小毒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

      ;消腫散結(jié)
      。主癰疽惡瘡;瘰疬結(jié)核
      ;咽痛喉痹
      ;蛇、蟲(chóng)咬傷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3-6g
      ;或磨汁;或入丸
      、散
      。外用:適量,磨汁涂
      ;或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 1.《本草新編》:山慈姑,玉樞丹中為君

      ,可治怪病
      。大約怪病多起于痰,山慈姑正消痰之藥
      ,治痰而怪病自除也
      。或疑山慈姑非消痰之藥
      ,乃散毒之藥也
      。不知毒之未成者為痰,而痰之已結(jié)者為毒
      ,是痰與毒
      ,正未可二視也
      。2.《本草正義》:山慈姑之名,始見(jiàn)于《嘉佑本草》
      ,然陳藏器《拾遺》已有之
      ,則名金燈,即其花也
      。能散堅(jiān)消結(jié)
      ,化痰解毒,其力頗峻
      ,故諸家以為有小毒
      ,并不以為內(nèi)服之藥。至王謬《百一選方》
      ,乃有太乙紫金丹
      ,亦名玉樞丹,即今通行之紫金錠也
      ,外證可敷
      ,內(nèi)證可服,其效最捷
      。則以合大戟
      、千金子霜、麝香
      ,皆通利迅疾之品
      ,所以行駛極速,取效眉睫
      。而病重者連服之
      ,則必利下,是以攻逐惡物為專(zhuān)職
      ,藥力之猛烈可知
      。此皆用以蕩滌腸胃,驅(qū)除積垢
      ,以減邪毒憑陵之勢(shì)
      ,亦非能通行百脈,消除皮里膜外之堅(jiān)積也
      。且氣味俱淡
      ,以質(zhì)為用,所以古來(lái)未入煎劑
      ,近人有用入煎方
      ,以為消積攻堅(jiān)之法,如瘰疬痞積之類(lèi)皆喜用之
      ,而不能取效者
      ,則以此物止能直下
      ,而不能旁行,其力雖峻
      ,而無(wú)宣絡(luò)通經(jīng)之性
      ,何能行于肢體脈絡(luò)。腸胃之病
      ,如食積氣滯,胸脘不舒
      ,服玉樞丹少許
      ,則頃刻即效。此中微義
      ,亦可深長(zhǎng)思矣
      。3.《本草拾遺》:主癰腫瘡瘺,瘰疬結(jié)核等
      ,醋磨敷之
      ,亦除皯。4.《滇南本草》:消陰分之痰
      ,止咳嗽
      ,治喉痹,止咽喉痛
      。治毒瘡
      ,攻癰疽,敷諸瘡腫毒
      ,有膿者潰
      ,無(wú)膿者消。5.《綱目》:主疔腫
      ,攻毒破皮
      。解諸毒,蛇蟲(chóng)
      、狂犬傷
      。6.《本草再新》:治煩熱痰火,瘡疔痧痘
      ,瘰疬結(jié)核
      。殺諸蟲(chóng)毒。7.《國(guó)藥的藥理學(xué)》:為粘滑藥
      。用于嘔吐下痢等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47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wú)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lái)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lái)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