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Shān Zhā Gēn
出處 : 《綱目》
來源 : 為薔薇科植物山楂或野山楂等的根。
原形態(tài) : 植物形態(tài)詳"山楂"條。
性味 : 《分類草藥性》:"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 : 消積,祛風(fēng),止血。治食積,痢疾,關(guān)節(jié)痛,咯血。①《綱目》:"消積。治反胃。"②《分類草藥性》:"消中膈之氣,去肉積。"③《浙江民間草藥》:"祛風(fēng)活血。治關(guān)節(jié)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5錢。
復(fù)方 : ①治消化不良,小兒食積:野山楂根、果各四錢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Shān Zhā Gēn 英文名 : Howthorn Root 出處 :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山里紅或野山楂等的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 var.major N.E.Br.2.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采收和儲(chǔ)藏:春、秋季采收。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山楂生于海拔100-1500m的溪邊、山谷、林緣或灌木叢中。資源分布:1.山里紅 分布于華北及山東、江蘇、安徽、河南等地。2.分布于東北及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山東、江蘇、浙江、江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1.山里紅 落葉喬木,高達(dá)6m。枝刺長1-2cm,或無刺。單葉互生;葉柄長2-6cm;葉片闊卵形或三角卵形稀菱狀卵形,長6-12cm,寬5-8cm,有2-4對(duì)羽狀裂片,先端漸尖 歸經(jīng) : 胃 性味 : 甘 功能主治 : 消積和胃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各家論述 : 1.《綱目》:消積。治反胃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47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中華本草》:山楂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