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Zūn Yú
別名 : 鮅(《爾雅》),赤眼魚(《說文》),紅目鱒(《脊椎動(dòng)物分類學(xué)》)。
出處 : 《綱目》
來源 : 為鯉科動(dòng)物赤眼鱒的肉。
生境分布 : 除西北、西南外,南北各江河湖泊中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 體長,略呈圓筒狀,后段稍側(cè)扁,腹部圓。體長約30厘米。頭呈圓錐形,吻鈍?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诙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口裂突,呈弧形。唇厚,上頜兩側(cè)有2對不明顯的短須。下咽齒3行,頂端鉤狀。眼大。鱗圓形,側(cè)線鱗43~48。背鰭Ⅲ7~8,無硬刺,起點(diǎn)與腹鰭相對,臀鰭Ⅲ7~8。體背深黑色,腹部淺黃,體側(cè)及背部鱗片基部各有一黑色的斑塊,組成體側(cè)的縱列條紋,眼上半部有一塊紅斑。背鰭深灰色,尾鰭后緣呈黑色,其他各鰭灰白。生活于江河湖泊中,一般棲息于流速較慢的水中。
性味 : ①《七卷食經(jīng)》:"味酸,熱。"②《綱目》:"甘 注意 : ①《七卷食經(jīng)》:"多食發(fā)瘡 功能主治 : 《綱目》:"暖胃和中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Zūn Yú 別名 : 鮅、赤眼魚 英文名 : Trout 出處 : 出自《本草綱目》?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鯉科動(dòng)物赤眼鱒的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ardson)采收和儲(chǔ)藏:常年均可捕撈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棲息于江河流速較緩的水域或湖泊。為雜食性魚類 原形態(tài) : 赤眼鱒 歸經(jīng) : 胃經(jīng) 性味 : 味甘 注意 : 患瘡瘍疥癬者慎服 功能主治 : 暖胃和中;止瀉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食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50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中華本草》:鱒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