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Jǐnɡ Kǒu Biān Cǎo
別名 : 鳳尾草(《滇南本草》),黑枸杞(《云南中草藥》)。
出處 : 《云南中草藥》
來源 : 為風尾蕨科植物亮鳳尾蕨的全草。全年可采,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 生于竹林邊、河谷 原形態(tài) : 常綠多年生草本。根莖較短,橫生,密生線狀披針形鱗片,暗棕色。葉叢生,1~2回羽狀分裂,長30~60厘米,革質光滑,葉柄草綠色,長約30厘米,稍彎曲,末端深棕色,表面粗糙,僅基部生有鱗片;營養(yǎng)葉裂片長線形,較孢子葉為寬,可達1.2厘米,邊緣有鋸齒;孢子葉裂片長線形,稍革質,寬4.5~6毫米,有鋸齒,主脈于背面突出,細脈橫生,時有分叉;孢子囊群沿下面葉緣著生,部分葉緣稍反卷;囊群蓋狹條形,膜質,孢子棕黃色。 性味 : ①《滇南本草》:"辛,無毒。"②《云南中草藥》:"淡微苦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Jǐnɡ Kǒu Biān Cǎo 別名 : 大葉井口邊草、線雞尾 英文名 : all-grass of Chinese Brake 出處 : 出自《云南中草藥》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鳳尾蕨科植物亮鳳尾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teris cretica L.var.nervosa(Thunb.)Ching et S.H.Wu[P.nervosa Thunb.]采收和儲藏: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陰濕處或石灰?guī)r縫中。資源分布:分布于華中 原形態(tài) : 陸生蕨類植物 化學成分 : 根莖含大葉鳳尾蕨甙(creticoside)A 歸經(jīng) : 肝;大腸經(jīng) 性味 : 甘;淡;涼 功能主治 : 清熱利濕;止血生肌;解毒消腫。主泄瀉;痢疾;黃疸;淋證;水腫;咳血;尿血;便血;刀傷出血;跌打腫痛;瘡癰;水火燙傷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研末撒 各家論述 : 1.《滇南本草》:治跌打損傷 摘錄 :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50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井口邊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