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Jū Nà Huā
別名 : 九芎(《臺灣府志》) 出處 : 《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 為千屈菜科植物拘那花的花或根 生境分布 : 分布江蘇、安徽 原形態(tài) :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8米 化學(xué)成分 : 木材含水分10.29% 性味 : 《植物名實圖考》:"花 功能主治 : ①《植物名實圖考》:"敗毒,散瘀。"②《中國藥用植物綱要》:"根煎服治麻刺利亞(瘧疾)。"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Jū Nà Huā 別名 : 九芎、苞飯花、馬鈴花、蚊仔花 英文名 : Flower of Southern Crapemyrtle 出處 :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植物名實圖考》:拘那花,江西、湖南山岡多有之,花、葉、莖俱同紫薇,唯色淡紅。叢生小科,高不過二、三尺,山中小兒取其花苞食之,味淡微苦,有清香,故名苞飯花。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千屈菜科植物拘那花的花或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gerstroemia subcostata Koehne采收和儲藏:秋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緣、溪邊濕潤肥沃土壤處。資源分布:分布于青海、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 落葉喬木或灌木,高可達14m。樹皮薄,灰白色或茶褐色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 化學(xué)成分 : 葉中含紫薇縮醛(lageracetal)和并沒食子酸(ellagic acid)[1]。 性味 : 味淡 功能主治 : 解毒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 : 1.《植物名實圖考》:敗毒,散瘀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51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中華本草》:拘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