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太陽菊
來源 : 菊科金光菊Rudbeckia laciniata L.,以葉入藥 生境分布 : 廣西及各地常有栽培。 性味 : 苦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主治急性胃腸炎 用法用量 : 葉5~6片,水煎服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Jīn Guānɡ Jú 英文名 : Leaf of Cutleaf Coneflower 出處 : 始載于《華北可見觀賞植物》。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金黃光菊的葉 生境分布 : 我國南北常見栽培。原產(chǎn)北美。 原形態(tài) : 金光菊 多年生草本,高1-2m。莖上部分枝。葉互生,無毛或被疏短毛;下部葉具柄,不裂或5-7深裂,裂片長圓狀披針形,先端尖 化學(xué)成分 : 全草含1-甲基-4-(6-甲基-5-庚烯-2-基)苯[1-methyl-4-(6-methylhept-5-en-2-yl)-benzene],5-甲基-2-(6-甲基-5-庚烯-2-基)苯酚[5-methyl-2-(6-methylhept-5-en-2-yl)phenol],1,8,8-三甲基-5-亞甲基-1,6-環(huán)十一碳二烯(1,8,8-trimethyl-5-methylene-cylouda-1,6-diene),大牻牛兒烯(germacrene)D,1-十三碳烯-3,5,7,9,11-五炔(tridec-1-en-3,5,7,9,11-pentayne),甜沒藥烯-1,4-環(huán)內(nèi)橋接過氧經(jīng)物(bisabolene-1,4-endoperoxide),1-去氧-8-表狹葉依瓦菊素(1-desoxy-8-epiivangustin),1-去羥-4,4α-二氫-5,6二去氫-8-表狹葉依瓦菊素(1-desoxy-4,4α-dihydro-5,6-didehydro-8-epiivanustin),金光菊酮(rudbeckianone),12-齊墩果烯-3-醇(olean-12-en-3-ol),3,7,11,15-四甲基-2-十六碳烯-1-醇(3,7,11,15-tetramethylexadec-2-en-1-ol),2,6,10,15,19,23-六甲基二十四碳-2,6,10,14,18,22-六烯(2,6,10,15,19,23-hex-amethyl-tetracosane-2,6,10,14,18,22-hexaene)[1]。根含金光菊內(nèi)酯(rudeckiolide),前太陽菊醇(prelacinan-7-ol)。 性味 :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 清濕熱;解毒消癰。主濕熱吐瀉;腹痛;癰疽瘡毒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葉:味苦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53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中華本草》:金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