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Jiǔ Gēn
別名 : 韭黃(《綱目》)。
出處 : 《別錄》
來源 : 為百合科植物韭的根及鱗莖 化學(xué)成分 : 韭菜的根含硫化物、甙類和苦味質(zhì)。 性味 : 辛 注意 : 陰虛內(nèi)熱及瘡瘍 功能主治 : 溫中,行氣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鮮者1~2兩;或搗汁 復(fù)方 : ①治少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Jiǔ Gēn 別名 : 韭菜根 英文名 : root and blub of Tuber Onion 出處 : 出自《名醫(yī)別錄》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韭的根 生境分布 : 全國廣泛栽培 原形態(tài) : 韭 化學(xué)成分 : 根含甲基烯丙基二硫化物(methyl allyl disulfide),二甲基二硫化物(dimethyl disulfide),2-丙稀基(烯丙基)二硫化物〔2-propenyl(allyl)disulfide〕。此外,還含蒜氨酸(alliin)。 藥理作用 : 1.抗菌作用 韭菜鱗莖中中主要含有蒜氨酸(alliin),蒜氨本身無抗菌作用,但在大蒜酶作用下可轉(zhuǎn)變成大蒜辣素而顯示強(qiáng)大的抗菌作用,抗菌范圍廣,對(duì)多種革蘭陽性、陰性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對(duì)真菌,立克次體及阿米巴原蟲也有效。2.溶血作用 韭菜鱗莖中所含的皂甙有很強(qiáng)的溶血作用,因皂甙與血中膽固醇的親和力特別強(qiáng),可形成分子絡(luò)合物作用于紅細(xì)胞表面尖脂質(zhì)而破壞紅細(xì)胞之故。3.祛痰作用 皂甙能刺激胃粘膜,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粘膜分泌增加而顯示祛痰作用。 歸經(jīng) : 脾;胃經(jīng) 性味 : 味辛;性溫 注意 : 陰虛內(nèi)熱及瘡瘍、目疾患者忌服。 功能主治 : 溫中;行氣;散瘀;解毒。主里寒腹痛;食積腹脹;胸痹疼痛;赤白帶下;衄血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復(fù)方 : ①治少 各家論述 : 1.《別錄》:主養(yǎng)發(fā)。2.《本草拾遺》:搗根汁多服,主胸痹骨痛不可觸者。3.《綱目》:功用與韭葉相同。4. 姚可成《食物本草》:治諸癬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55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中華本草》: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