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Jiǔ Zǐ
別名 : 韭菜子(《滇南本草》),韭菜仁(《嶺南采藥錄》)。
出處 : 《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 為百合科植物韭的種子。秋季果熟時采收 生境分布 : 全國各地皆產(chǎn)。以河北、山西、吉林、江蘇、山東、安徽、河南等地產(chǎn)量較大。 性狀 : 干燥種子呈扁卵圓形或類三角狀扁卵圓形,一面子或微凹,一面稍隆起,頂端鈍,基部微尖,長3~4毫米,寬2~3毫米。表面黑色,有不規(guī)則網(wǎng)狀皺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化學(xué)成分 : 韭菜的種子含生物堿和皂甙。 炮制 : 洗凈 歸經(jīng) : ①《綱目》:"入足厥陰經(jīng)。"②《本草經(jīng)疏》:"入足厥陰、少陰經(jīng)。" 性味 : ①《滇南本草》:"性溫,味辛咸。"②《綱目》:"辛甘,溫,無毒。" 注意 : 陰虛火旺者忌用。 功能主治 : 補肝腎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復(fù)方 : ①治虛勞尿精:韭子二升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Jiǔ Zǐ 別名 : 韭菜子、韭菜仁 英文名 : Tuner Onion Seed, Seed of Tuber Onion 出處 : 出自《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韭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lium tuberosum Rottl.ex Spreng采收和儲藏:韭抽薹開化后,約經(jīng)30d種子陸續(xù)成熟,種殼變黑 生境分布 : 全國廣泛栽培。 原形態(tài) : 韭,多年生草本,高20-45cm。具特殊強烈氣味。根莖橫臥,鱗莖狹圓錐形,簇生;鱗式外皮黃褐色,網(wǎng)狀纖維質(zhì)。葉基生,條形,扁平,長15-30cm,寬1.5-7mm?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性狀 : 性狀鑒別 種子扁卵形 化學(xué)成分 : 種子含硫化物,甙類 炮制 : 洗凈 歸經(jīng) : 肝 性味 : 味辛;甘 注意 : 陰虛火旺者忌用。 功能主治 : 補益肝腎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復(fù)方 : ①治虛勞尿精:韭子二升 各家論述 : 1.《別錄》:主夢泄精,溺白(一作溺血)。2.《日華子本草》:暖腰膝。3.《滇南本草》:補肝腎,暖腰膝,興陽道。治陽萎。4.《綱目》:補肝及命門。治小便頻數(shù),遺尿,女人白淫白帶。5.《本草匯言》:通淋濁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55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中華本草》: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