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中草藥匯編》:鯽魚
拼音注音 : Jì Yú
別名 : 鯽、鮒
來源 : 鯉形目鯉科鯽魚Carassius auratus (L.),以全魚(去鱗及內(nèi)臟)入藥。
生境分布 : 全國各地 。
功能主治 : 滋補,利水
。主治脾胃虛弱
,胃痛嘔吐
,水腫
,走馬牙疳
,牙痛等。
復(fù)方 : 治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欲不振:鯽魚一條,去鱗及內(nèi)臟
,紫蔻2錢(研末)放入魚腹內(nèi),再加陳皮
,生姜
,胡椒等煮熟食用。治水腫:鮮鯽魚1條
,砂仁面2錢
,甘草末1錢
,將魚去鱗及內(nèi)臟,洗凈
,將藥納入腹中
,用線縛好,清蒸熟爛
,分次當菜吃(忌鹽醬20天)
。
備注 : 鯽魚膽治迎風(fēng)流淚,其法為將鯽魚膽汁與人乳各等分,合勻
,蒸兩次,點眼用
。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鯽魚
拼音注音 : Jì Yú
別名 : 鮒(《呂氏春秋》),鰶(《說文》)。
出處 : 《別錄》
來源 : 為鯉科動物鯽魚的肉或全體。
生境分布 : 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 體側(cè)扁,寬而高,腹部圓
。體長可達25厘米以上。頭小
,吻鈍
,吻長等于吻寬?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诙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呈弧形。眼大
。下咽齒單行,成側(cè)扁
,傾斜面有一溝紋
。鰓耙一般為37~46,細長
,呈披針形
。鱗大形圓,側(cè)線鱗28~30
。背鰭Ⅲ16~18
,起點在吻端至尾基距離的中間。臀鰭Ⅲ5~6
。背
、臀鰭均有硬刺
,后緣呈鋸齒狀。體呈銀灰色
,背部較深
,各鰭均呈灰色。生活于河流
、湖泊
、池沼中,尤以水草叢生的淺水湖和池塘較多
。適應(yīng)性很強
。主要食物為苔蘚蟲、淡水殼菜
、蜆
、蝦等動物及藻類植物、水草的嫩葉
、湖底的腐敗植物等
。
化學(xué)成分 :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85克,蛋白質(zhì)13克,脂肪1.1克
,碳水化物0.1克,灰分0.8克
;鈣54毫克
,磷203毫克,鐵2.5毫克
,硫胺素0.06毫克
,核黃索0.07毫克,尼克酸2.4毫克
。維生素的含率
,日本產(chǎn)鯽魚每100克含維生素A50國際單位,B1_380微克
,B2_100微克
,尼克酸2.4毫克。又維生素B12含率
,肉:15毫微克/克
,內(nèi)臟:50毫微克/克。
歸經(jīng) : 入脾 、胃
、大腸經(jīng)。①《本草衍義補遺》:"入陽明。"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脾
、胃二經(jīng)
。"③《本草經(jīng)疏》:"入胃、大腸
。"
性味 : 甘,平。①《千金·食治》:"味甘
,平
,無毒。"②《蜀本草》:"味甘
,溫
。"
功能主治 : 健脾利濕。治脾胃虛弱,納少無力
,痢疾,便血
,水腫
,淋病,癰腫
,潰瘍
。①《別錄》:"主諸瘡,燒
,以醬汁和敷之
,或取豬脂煎用;又主腸癰
。"②《唐本草》:"合莼作羹
,主胃弱不下食;作鲙
,主久赤白痢
。"③《本草拾遺》:"主虛羸。熱煮食之
;鲙主五痔
。"④《日華于本草》:"溫中下氣,補不足
;鲙療腸澼水谷不調(diào);燒灰以敷惡瘡
;又釀白礬燒灰
,治腸風(fēng)血痢。"⑤《滇南本草》:"和五臟,通血脈
,消積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食或煅研入丸、散 。外用:搗敷
、煅存性研末撒或調(diào)敷。
復(fù)方 : ①治脾胃氣冷 ,不能下食
,虛弱無力:鯽魚半斤。細切
,起作鲙
,沸豉汁熱投之,著胡椒
。干姜
、蒔蘿、橘皮等末
,空心食之
。(《食醫(yī)心鏡》鶻突羹)②治脾胃虛弱不欲食,食后不化:大活鯽魚一條
,紫蔻三粒
,研末,放入魚肚內(nèi)
,再加生姜
、陳皮、胡椒等煮熟食用
。(《吉林中草藥》)③治翻胃
;大鯽魚一個。去腸留膽
,納綠礬末
,填滿縫口,以炭火煅令黃干
,為末
。每服一錢,陳米飲調(diào)下
,日三服
。(《本事方》鯽魚散)④治膈氣吐食:大鯽魚去腸留鱗,以大蒜片填滿
,紙包十重
,泥封
,曬半干,炭火煨熟
,取肉
,和平胃散末一兩,杵丸梧子大
,密收
。每服三十丸,米飲服
。(《經(jīng)驗方》)⑤治噤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忽a魚一枚。不去鱗
、鰓
,下作一竅,去腸肚
,入白礬一栗子大
,紙裹,煨令香熟
,令病人取意用鹽
、醋食之。季毅方燒存性灰
,米飲調(diào)下
。(《百一選方》)⑥治臟毒下血,久遠不瘥者
;五倍子不以多少
,以鯽魚一枚,約重四
、五兩者
,去腸胃鱗鰓,以藥置魚腹中
,入瓶
,以火煅微欲煙盡,取出為細末
,溫酒調(diào)下
。(《百一選方》)⑦治卒病水腫:鯽魚三尾,去腸留鱗
,以商陸
、赤小豆等分,填滿扎定
,水三升
,煮糜去魚
,食豆飲汁,二日一作
,小便利愈。(《肘后方》)⑧治全身水腫:鮮鯽魚一條
,砂仁面二錢
,甘草末一錢。將魚去鱗及內(nèi)臟
,洗凈
,將藥而納入魚腹中,用線縫好
,清蒸熟爛
,分三次當菜吃(忌鹽、醬二十天)
。(《吉林中草藥》)⑨治消渴飲水:鯽魚一枚
。去腸留鱗,以茶葉填滿
,紙包煨熟食數(shù)枚
。(《活人心統(tǒng)》)⑩治小腸疝氣:每頓用鯽魚一個。同茴香煮食
。(《生生編》)⑾治婦人血崩:鯽魚一個
,長五寸者。去腸
,入血竭
、乳香在內(nèi),綿包
,燒存性
,研末。每服三錢
,熱酒調(diào)服
。(《摘元方》)⑿下乳汁:鯽魚長七寸,豬脂半斤
,漏蘆八兩
,石鐘乳八兩。上四味
,切豬脂
,魚不須洗治,清酒一斗二升合煮
,魚熟藥成
,絞去滓
,適寒溫分五服坎,其間相去須臾一飲
,令藥力相及
。(《千金方》鯽魚湯)⒀治產(chǎn)后臂痛抽筋:活鯽魚(半斤重)一條。將魚切成二寸長小塊
,不去鱗腸
,用香油炸焦。服后飲熱黃酒四兩
,取微汗
。(《吉林中草藥》)⒁治小兒齁喘:活鯽魚七個。以器盛
,令兒自便尿養(yǎng)之
,待紅,煨熟食
。一女年十歲
,用此永不發(fā)也。(《顏湖集簡方》)⒂治諸瘡腫:鯽魚一個
,可重六兩者
。去腸,用柏葉碾細
,入魚腹內(nèi)
,用紙裹數(shù)重,次用黃泥固濟
,煅存性
,侯冷,碾成細末
,輕粉一分同勻
。如瘡干,用麻油調(diào)
,瘡濕干用
。(《普濟方》烏金散)⑩治瘭疽著手足肩背,忽發(fā)累累如赤豆
,剝之汁出者:鯽魚長三寸者
,亂發(fā)雞子大,豬脂一升
。上三味
,煎為膏,敷之
。(《千金方》)⑩治惡核腫不散:鮮鯽魚杵敷之
。(孫思邈)@治淋巴結(jié)結(jié)核:鯽魚一條
,紅砒二錢。先將鯽魚肚雜除去
,紅砒研粉
,撒入魚肚內(nèi),用線縫合魚肚
,放火上烤至魚呈焦炭樣(此時紅砒變?yōu)榧t褐色)
,打開魚肚,用竹片(忌金屬)將紅砒取出研末
,裝瓶待用。用時取少許藥面(如火柴頭大)
,撒入破口內(nèi)
,如疼痛難忍時,取樟丹一錢
,以煤油調(diào)和后涂患處
,可止痛。(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⑩治小兒頭不生發(fā):鯽魚燒灰
,末
,以醬汁和敷之。(《千金方》)⑾治小兒天灶火丹:鯽魚肉(銼)五合
,赤小豆末五合
。上二味和搗,少水和敷之
。(《千金方》)⑿治臁脛生瘡:中鯽魚三尾洗凈
;穿山甲二錢。以長皂莢一挺
,劈開
,兩片夾住扎之,煨存性
,研末
。先以井水洗凈膿水,用白竹葉刺孔貼之
,候水出盡
,以麻油、輕粉調(diào)藥敷之
,日一次
。(《仁齋直指方》)⒀治牙齒急疳,唇口赤瘡出者:鯽魚一枚(長三寸者
,開肚
,滿填鹽
,燒魚焦),石膽半兩
,雄黃一分
。上都研如面,先以泔湯洗口及瘡上
,用散貼之
,每日三、五上
,夜后漱口后貼之
。(《圣惠方》石膽散)⒁治齒漏疳宣露,膿血出:大鯽魚一枚
,砒霜一分
,干地黃末一兩。上藥
,先割破鯽魚腹
,去腸,入砒霜及地黃末
,以紙裹魚
,入火燒,煙絕
,取出
,去其紙灰,更入白礬灰
、麝香少許
,細研為散。每用半錢
,摻濕紙片子上
,貼患處。(《圣惠方》鯽魚散)⒂刮骨取牙:㈠鯽魚一個
,去腸
,入砒在內(nèi),露于陰地
,待有霜刮下
,瓶收。以針搜開牙根
,點少許
,咳嗽自落。㈡用硇砂入鯽魚肉(內(nèi)),煨過
。瓶收
,待有霜刮取,如上法用
。(《綱目》)
各家論述 : ①《本草經(jīng)疏》:"鯽魚入胃,治胃弱不下食;入大腸,治赤白久痢、腸癰。脾胃主肌肉,甘溫能益脾生肌,故主諸瘡久不瘥也。""鯽魚調(diào)胃實腸,與病無礙 ,諸魚中惟此可常食。"②《醫(yī)林纂要》:"鯽魚性和緩
,能行水而不燥,能補脾而不濡
,所以可貴耳
。"③《本經(jīng)逢原》:"鯽魚,有反厚樸之戒
,以厚樸泄胃氣
,鯽魚益胃氣。凡煅
,俱不可去鱗
,以鱗有止血之功也。"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鯽魚
拼音注音 : Jì Yú
別名 : 鮒 、鯽瓜子
英文名 : Goldfish
出處 : 出自《名醫(yī)別錄》。1.《蜀本草》:鯽魚,形亦似鯉,色黑而體促,肚大而脊隆。所在池澤皆有之。2.《本草圖經(jīng)》:鯽魚,亦有大者至重二、三斤,性溫無毒,諸魚中最可食。又有一種背高腹狹小者名鮰魚,功用亦與鯽同,但力差劣耳。又黔州有一種重唇石鯽魚,亦其類也。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鯉科動物鯽魚的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采收和儲藏:四季均可捕撈,捕后,除去鱗、鰓及內(nèi)臟,洗凈,鮮用。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鯽魚適應(yīng)性很強,是一種廣溫性魚類。資源分布:我國除西部高原地區(qū)外,各省區(qū)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 鯽魚,體側(cè)扁,寬而高,腹部圓。頭小。吻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诙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無須。眼大
。下咽齒1行
,側(cè)扁,傾斜面有一溝紋
。鰓耙37-54
,細長,呈披針形
。鱗大
,側(cè)線鱗。背鰭4
,15-19
,鰭長,起點在吻端至尾鰭基之中間
。臀鰭3
,5,背、臀鰭均有硬刺
。全身呈銀灰色
,背部色略暗。各鰭均為灰色
。
化學(xué)成分 : 食部每100g含水分85g,蛋白質(zhì)13g,脂肪1.1g,碳水化合物0.1g,灰分0.8g;鈣54mg,磷203mg,鐵2.5mg,硫胺素(thiamine)0.06mg,核黃素(riboflavine)0.07mg,煙酸(nicotinic acid)2.4mg。維生素的含率,日本產(chǎn)鯽魚每100g含維生素(vitamin)A50u,B1 380μg,B2 100μg,B12 15μg,煙酸2.4mg。
歸經(jīng) : 脾;胃;大腸經(jīng)
性味 : 味甘;性平
注意 : 1.《食療本草》:“食鯽魚不得食砂糖,令人成疳蟲?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紹興本草》:“熱疾者尤不宜食之
。”3.《寶慶本草折衷》:“忌豬肝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若多食,亦能動火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納目》:“夏月熱痢有益,冬月不宜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藥性切用》:“瀉痢忌之。”7.《本草省?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罚骸岸嗍硠踊?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同雞食生癬疥,腳氣人忌之
,正月頭有蟲不可食
。”8.《隨息居飲食譜》:“外感邪盛時勿食
,嫌其補也
。煎食則動火?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功能主治 : 健脾和胃;利水消腫;通血脈。主脾胃胃虛弱;納少反胃;產(chǎn)后乳汁不行;痢疾;便血;水腫
;癰腫
;瘰疬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適量,煮食或煅研入丸、散
。外用:適量,搗敷
、煅存性研末撒或調(diào)敷
。
復(fù)方 : ①治脾胃氣冷,不能下食,虛弱無力:鯽魚半斤:
,細切,起作
,沸豉汁熱投之
,著胡椒、干姜
。蒔夢
、橘皮等末,空心食之
。(《食醫(yī)心鏡》鶻突羹)②治脾胃虛弱不欲食
,食后不化:大活鯽魚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