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Kē Shù Pí
出處 : 《本草拾遺》
來源 : 為殼斗科植物柯樹樹皮的韌皮部 生境分布 : 生長于山坡叢林間 原形態(tài) : 柯樹 性味 : 《本草拾遺》:"味辛,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 : 《本草拾遺》:"主大腹水病,取白皮作煎,爭可丸,如梧桐子大,平旦(服)三丸,須臾又一丸。"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Kē Shù Pí 別名 : 木奴 出處 :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殼斗科植物柯樹的樹皮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1000m的山地闊葉林中。資源分布:分布江蘇 原形態(tài) : 常綠喬木,高7-15m。樹皮暗褐色,內皮紅褐色,具脊棱。一年生枝密被灰色短絨毛,二年生枝疏被暗黑色毛。葉互生;葉柄長1-2cm,嫩時被毛;葉片革質,長橢圓形、倒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6-14cm,寬2.5-4cm,先端突尖、短尾狀或長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近頂部有2-4個淺齒,上面深綠色,光亮,下面灰白色 性味 : 辛 功能主治 : 行氣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 各家論述 : 《本草拾遺》:主大腹水病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56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中華本草》:柯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