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K,中藥,苦壺盧蔓" />
拼音注音 : Kǔ Hú Lú Màn
出處 : 《綱目》
來(lái)源 : 為葫蘆科植物苦葫蘆的莖。夏 功能主治 : 《稗史》:"痳瘡,煎湯浴之。" 復(fù)方 : 治小兒白禿:苦壺盧蔓同裹鹽荷葉,煎濃汁洗三、五次。(《圣濟(jì)總錄》)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Kǔ Hú Lú Màn 別名 : 苦瓠藤 英文名 : stem of Bitter Bottle Gourd 出處 : 出自《本草綱目》。 來(lái)源 :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小葫蘆的莖藤。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 Standl. Var.microcarpa (Naud.) Hara采收和儲(chǔ)藏:秋季采收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攀援草本 歸經(jīng) : 心 性味 : 苦 功能主治 : 殺蟲(chóng)解毒。主麻疹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 各家論述 : 《稗史》:麻瘡,煎湯浴之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57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上一篇:
苦壺盧花
下一篇:
苦天茄葉
《中華本草》:苦壺盧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