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Lán Huā Shēn
別名 : 土參(《滇南本草》),細葉沙參 出處 : 《滇南本草》 來源 : 為桔?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生境分布 : 生于路邊、石坎、沙地或石縫間。分布華東和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約30厘米。直根較粗壯,甚長,側(cè)根較多,淡黃色。莖細弱,直立或甸甸。葉互生,倒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約2厘米,先端短尖 歸經(jīng) : 《滇南本草》:"入脾、心 性味 : 《滇南本草》:"性平 功能主治 : 補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復(fù)方 : ①治產(chǎn)后失血過多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Lán Huā Shēn 別名 : 土參、細葉沙參、金線吊葫蘆、娃兒草、乳漿草、拐棍參、罐罐草、蛇須草、沙參草 英文名 : Herb of Marginate Rockbell 出處 : 出自《滇南本草》《滇南本草圖譜》:蘭花參當作藍花參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桔梗科植物藍花參的根或全草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海拔的田邊、路邊和荒地中 原形態(tài) : 藍花參 多年生草本 性狀 : 性狀鑒別 本品長10-30cm。根細長,稍扭曲,有的有分枝,長4-8cm,直徑0.3-0.5cm。表面棕褐色或淡棕黃色,具細縱紋,斷面黃白。莖叢生,纖細。葉互生;無柄;葉片多皺縮,展開后呈條形或倒披針狀匙形,長1-3cm,寬0.2-0.4cm;灰綠色或棕綠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化學(xué)成分 : 藍花參根中含三匝化合物:羽扇烯酮(lu-penone),另外含甾醇,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甙(β-sitos-terol glucoside),甲基-9,12-十八碳二烯酸酯(methyl-9,12-oc-tadecadienoate),蔗糖(sucrose)和葡萄糖(glucose)[1]. 鑒別 : 理化鑒別 取粉末1g,加甲醇15ml,振搖10min,濾過。濾液置蒸發(fā)皿中于水浴上蒸干,加冰醋酸1ml,傾出上清液于干燥的試管中,再沿管壁加入醋酸-濃硫酸(1:1)3滴,接界面呈棕色球,上層由藍色變?yōu)槲劬G色。(檢查植物甾醇類) 歸經(jīng) : 歸脾 性味 : 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 : 益氣健脾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各家論述 : 1.《滇南本草》:蘭花參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58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中華本草》:蘭花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