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Lěnɡ Fàn Guǒ
別名 : 糯米果
出處 : 《云南中草藥》
來(lái)源 : 為忍冬種植物臭莢蒾的葉、果。夏、秋采集,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 生于山野疏林下或路旁。分布云南、貴州、四川、湖北等地。
原形態(tài) : 半常綠灌木,高2~3米。小枝淺褐色,具白色柔毛,有臭氣,冬芽具鱗片。單葉對(duì)生,多簇生于短枝,倒卵狀披針形,長(zhǎng)4~8厘米,寬1~2厘米,先端尖或漸尖。基部楔形。幾全緣或于中部以上具大而圓的鋸齒,上面光滑,下面疏被柔毛,沿葉脈處較多,葉脈基部三出,側(cè)脈每邊1~2條,脈腋內(nèi)具簇生毛 性味 : 澀,平。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止咳,接骨。果治頭痛,咳嗽,肺炎,跌打損傷,走馬牙疳,蕁麻疹。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2~3錢(qián)。外用:搗敷 復(fù)方 : ①治膿腫:鮮冷飯果葉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Lěnɡ Fàn Guǒ 別名 : 糯米果、碎米團(tuán)果 英文名 : Fruit of Fetid Viburnum 出處 : 出自《云南中草藥》。 來(lái)源 : 藥材基源:為忍冬科植物臭莢蒾的果實(shí)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200-3100m的林緣灌叢中 原形態(tài) : 臭莢蒾 薄葉灌木 性味 : 味澀;性平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584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中華本草》:冷飯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