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Lǚ Sònɡ Qiū Máo
別名 : 呂宋楸莢粉(李承祜《生藥學(xué)》)。
出處 : 李承祜《生藥學(xué)》
來源 : 為大戟科植物粗糠柴的果實的腺毛及毛茸 生境分布 : 生于平原 原形態(tài) : 粗糠柴,又名:香檀、香桂樹、六檢仔、菲島桐、假桂樹、新婦木、六年仔、加麻刺、紅果果、大楓腦、香楸藤。常綠小喬木,高8~10米。小枝、幼葉和花序均被褐色柔毛。葉互生,長圓狀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7~16厘米,基部圓形,先端漸尖,全緣或有鈍齒,上面無毛,近基部有腺體2,下面粉白色,被柔毛和散生紅色腺點,主脈3 性狀 : 腺毛及毛茸呈細粒狀、暗紅色、浮動性粉末,無臭,無味。投水面上浮,微使水色變紅。投乙醇、醚、氯仿及苛性鉀液中,能使溶液呈深紅色。徐徐振蕩之,共灰色部分(非腺毛)聚集于表面 化學(xué)成分 : 含粗糠柴毒素約10% 藥理作用 : 獸醫(yī)用作驅(qū)蟲:果的醇提取物在體外 性味 : 淡 功能主治 : ①李承祜《生藥學(xué)》:"為絳蟲之有效驅(qū)除劑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研末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58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