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Lánɡ Yīn
別名 : 紅火老鴉酸草、蛇不鉆、貓兒刺(江西《草藥手冊(cè)》),南蛇草(《甘肅中草藥手冊(cè)》)。
出處 : 江西《草藥手冊(cè)》
來(lái)源 : 為蓼科植物刺蓼的全草。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 生于溝邊、路旁及山谷灌叢下。分布遼寧、甘肅、河北、山東、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莖蔓延或上升,長(zhǎng)達(dá)1~3米,四棱形,有倒生鉤刺 化學(xué)成分 : 含異槲皮甙約0.07%。 性味 : ①江西《草藥手冊(cè)》:"苦,平。"②《甘肅中草藥手冊(cè)》:"酸微辛,平。" 功能主治 : ①江西《草藥手冊(cè)》:"行血散瘀,消腫解毒。治蛇頭瘡,頑固性癰癤,嬰兒胎毒,蛇咬傷,跌傷,濕疹癢痛,外痔,內(nèi)痔。"②《甘肅中草藥手冊(cè)》:"清熱解毒,理氣止痛,固脫,治小兒胎毒,胃氣疼痛,子宮脫垂。"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復(fù)方 : ①治耳道炎癥:鮮廊茵搗爛絞汁滴耳。(《福建省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②治濕疹,漆過(guò)敏,腳癢感染:廊茵內(nèi)服每次二兩,煎湯外洗每次二斤,或搗汁外涂。(《福建省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Lánɡ Yīn 別名 : 紅大老鴉酸草、石宗草、蛇不鉆、貓兒刺、南蛇草、急解索、貓舌草、蛇倒退、紅花蛇不過(guò) 出處 : 江西《草藥手冊(cè)》 來(lái)源 :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刺蓼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olygonum senticoisum(Meissn.)Franch.et Sav.[Chylocalyx senticosus Meissn.]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溝邊、路旁及山谷灌叢下。資源分布:分布于遼寧、河北、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 化學(xué)成分 : 刺蓼全草含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1]。 性味 : 苦;酸;微辛;性平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和濕止癢;散瘀消腫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復(fù)方 : ①治耳道炎癥:鮮廊茵搗爛絞汁滴耳 各家論述 : 1. 江西《草藥手冊(cè)》:行血散瘀,消腫解毒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587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中華本草》:廊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