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大辭典》:萊菔
拼音注音 : Lái Fú
別名 : 莢、蘆萉(《爾雅》),蘆菔、薺根(《說文》)
,羅服(《潛夫論》)
,蘿瓝(《漢書》晉灼注)
,雹葖(《經(jīng)典釋文》),紫菘(《唐本草》
,蘿卜(孟詵),紫花菘
、溫菘
、蘿苗
、楚菘、秦菘(《本草圖經(jīng)》)
,土酥(《蔬食譜》),葖子(《癸辛雜識》)
,蘿白(《廣州植物志》)。
出處 : 《唐本草》
來源 : 為十字花科植物萊菔的新鮮根。冬季挖取鮮根,去莖葉,洗凈。
生境分布 : 全國各地普遍栽培。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可達(dá)1米。根肥厚,肉質(zhì)、大小
、色澤
、形狀不一
。莖租壯,具縱紋及溝
,有分枝,多少有白霜
。根生葉叢生,成琴形羽狀分裂
,長達(dá)30厘米,疏生祖毛
;莖下部葉琴形羽狀分裂,長12~24厘米
,頂端裂片最大,先端鈍
,兩側(cè)裂片4~6對,沿葉軸對生或互生
,三角狀卵形,愈向下裂片愈小
,先端銳,邊緣鈍齒狀或牙齒狀
;莖上部的葉漸小
,葉片矩圓形
,長3~5厘米
,寬1~1.5厘米
,先端短尖,邊緣有淺鋸齒或近于全緣
;基部具短柄或近無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偁罨ㄐ蛏诜种敹?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萼片4
,線狀長橢圓形,綠色
,外面帶淡紫色;花瓣4
,倒卵狀楔形,具長爪
,白色,淡紫色或粉紅色3雄蕊4強(qiáng)
;雌蕊1,子房細(xì)圓柱形
。長角果圓柱形,肉質(zhì)
,在種子處稍向內(nèi)縊縮,先端具較長的尖喙
。種子呈卵圓形而微扁,直徑約3毫米,紅褐色?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ㄆ?~6月
。果期5~8月
。
化學(xué)成分 : 根含糖分主要是葡萄糖、蔗糖和果糖 。各部分還測得香豆酸、咖啡酸
、阿魏酸、苯丙酮酸
、龍膽酸、羥基苯甲酸和多種氨基酸
。鮮根含甲硫醇7.75毫克%
、維生素C近20毫克%
,因不含草酸,是鈣的良好來源
。含錳0.41毫克%,硼約7毫克%(干重)
。又含萊菔甙
。
藥理作用 : 醇提取物有抗菌作用,特別是對革蘭氏陽性細(xì)菌較敏感;有血清時(shí)
,活力降低一半;亦能抗真菌
。萊菔根中的酸性物質(zhì)對小鼠皮下注射3克/公斤或腹腔注射2克/公斤,皆無毒性
,對兔皮下注射1克/公斤僅有輕微
、短暫之毒性反應(yīng)
。另據(jù)報(bào)告
,根搗碎后,榨取之汁液
,可防止膽石形成而應(yīng)用于膽石癥
。
歸經(jīng) : 入肺、胃經(jīng),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經(jīng)。"②《綱目》:"入太陰、陽明 、少陽氣分
。"③《本草經(jīng)巰》:"手足太陰
、陽明經(jīng)。"④《本草再新》:"入心
、肺二經(jīng)。"
性味 : 辛甘 ,涼,①《別錄》:"味苦
,溫,無毒
。"②《唐本草》:"味辛甘,溫
,無毒。"③孟詵:"冷。"④《本草經(jīng)巰》:"生者味辛
,性冷;熟者味甘
,溫平。"
注意 : ①《本草衍義》:"萊菔根,服地黃、何首烏人食之,則令人髭發(fā)白。"②《本經(jīng)逢原》:"脾胃虛寒,食不化者勿食。"
功能主治 : 消積滯,化痰熱,下氣,寬中,解毒。治食積脹滿,痰嗽失音,吐血,衄血
,消渴
,痢疾,偏正頭痛
。①《別錄》:"主利五臟,益氣
。"②《唐本草》:"散服及炮煮服食,大下氣
,消谷
,去痰癖;生搗汁服
,主消渴
。"③孟詵:"甚利關(guān)節(jié)
,除五臟中風(fēng)
,練五臟中惡氣
。"④《四聲本草》:"凡人飲食過度
,生嚼咽之便消,亦主肺嗽吐血
。"⑤《食性本草》:"行風(fēng)氣
,去邪熱氣
。""花:明目。"⑥《日華子本草》:"能消痰止咳
;治肺痿吐血;溫中
,補(bǔ)不足
,治勞瘦咳嗽
,和羊肉、鯽魚煮食之
。"⑦《日用本草》:"寬胸膈,利大小便
。熟食之,化痰消谷
;生啖之
,止渴寬中。"⑧汪穎《食物本草》:"生搗服
,治噤口痢
。"⑨《本草會編》:"殺魚腥氣
,治豆腐積
。"⑩《綱目》:"主吞酸,化積滯
,解酒毒,散瘀血
,甚效
。末服治五淋;丸服治白濁
;煎湯洗腳氣
;飲汁治下痢及失音,并煙熏欲死
;生搗涂打撲
、湯火傷
。"⑾《本草求真》:"解附子毒
。"⑿《隨息居飲食譜》:"治咳嗽失音
,咽喉諸?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唤饷憾?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茄子毒。熟者下氣和中
,補(bǔ)脾運(yùn)食
,生津液,御風(fēng)寒
,已帶濁,澤胎養(yǎng)血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搗汁飲,1~3兩
;煎湯或煮食。外用:搗敷或搗汁滴鼻
。
復(fù)方 : ①治食物作酸:蘿卜生嚼數(shù)片,或生菜嚼之亦佳 。干者
、熟者
、鹽腌者,及人胃冷者
,皆不效
。(《瀕湖集簡方》)②治翻胃吐食:蘿卜捶碎
,蜜煎
,細(xì)細(xì)嚼咽
。(《普濟(jì)方》)③治結(jié)核性
、粘連性腸梗阻,機(jī)械性腸梗阻:白蘿卜一斤
,切片
,加水1000毫升
,煎至500毫升。每日一劑
,一次服完
。(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④治失音不語:蘿卜生搗汁,入姜汁同服
。(《普濟(jì)方》)⑤治痰熱喉閉:蘿卜汁和皂角漿
,吐之
。(《普濟(jì)方》)⑥治鼻衄不止:蘿卜(搗汁)半盞
,入酒少許,熱服
,并以汁注鼻中皆良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蛞跃萍宸?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入蘿卜再煎飲之
。(《衛(wèi)生易簡方》)⑦治肺結(jié)核咯血:紅色大蘿卜二斤,加水300毫升
,煎到100毫升時(shí)
,除去殘?jiān)偌尤朊鞯\三錢
,蜂蜜三兩
。每日三次
,早晚空腹服用
,每次60毫升
。(《中國防癆》(2):90,1960)⑧治消渴口干:蘿卜絞汁一升
,飲之。(《食醫(yī)心鏡》)⑨治諸熱痢
、血痢及荊后大腸里痛:蘿卜
,截碎,研細(xì)
,濾清汁一小盞,蜜水相拌一盞
,同煎
。早午食前服
,日晡以米飲下黃連阿膠丸百粒。無蘿卜以蘿卜子代之
。(《普濟(jì)方》)⑩治酒疾下血,旬日不止:生蘿卜
,揀稍大圓實(shí)者二十枚
,留上青葉寸余
,及下根,用瓷瓶取井水煮令十分爛熱
,姜米
,淡醋
,空心任意食之
。用銀器重湯煮尤佳。(《壽親養(yǎng)老新書》蘿卜菜)⑾治偏正頭痛:生蘿卜汁一蜆殼
,仰臥,隨左右注鼻中
。(《如宜方》)⑿治湯火傷灼,花火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荷}卜搗涂之
,子亦可。(《圣濟(jì)總錄》)⒀治打撲血聚
,皮不破者:蘿卜或葉搗封之
。(《綱目》)⒁治滿口爛瘡:蘿卜自然汁頻漱去涎
。(《瀕湖集簡方》)⒂治諸淋疼痛不可忍
,及砂石淋:大蘿卜切作一指厚四
、五片
,用好白蜜淹少時(shí),安鐵鏟上
,慢火炙干
,又蘸又炙
,取盡一,二兩蜜
,反復(fù)炙令香熟,不可焦
,候冷細(xì)嚼
,以鹽湯送下
。(《朱氏集驗(yàn)醫(yī)方》瞑眩膏)⒃治腳氣走痛:蘿卜煎湯洗之
,仍以蘿卜曬干為末
,鋪襪內(nèi)
。(《圣濟(jì)總錄》)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滴蟲性陰道炎:將蘿卜用水洗凈,以酒精擦拭消毒后剁成泥狀,每次取1~2茶匙用消毒紗布包成紗布卷,一端系以長線,作陰道塞劑。上藥時(shí)先用1/5000過錳酸鉀液沖洗外陰及陰道,拭干后
,將蘿卜泥紗布卷放入陰道內(nèi)
,線頭露于陰道外。每天1次
。共治68例,治愈62例
。一般在用藥后2~3天外陰癢感
、熱感
、下腹重感或疼痛均消失,分泌物由膿性漸漸恢復(fù)至正常狀態(tài)
;治療5~10次后陰道粘膜充血減輕或完全恢復(fù)正常。連續(xù)上藥4~7次后
,涂片檢查滴蟲陰性。治程中未見副作用
。
各家論述 : ①《本草圖經(jīng)》:"萊菔,功用亦同(蕪菁),然力猛,更出其右,斷下方亦用其根,燒熟入藥。"②《本草衍義》:"萊菔根,世皆言草木中惟此下氣速者,為其辛也,不然。如生姜、芥子又辛也,何止能散而已?萊菔辛而又甘
,故能散緩而又下氣速也
。散氣用生姜
,下氣用萊菔。"③《本草衍義補(bǔ)遺》:"萊菔根
,《本草》言其下氣速,往往見人食之多者
,停滯成溢飲病
,以其甘多而辛少也
。"④《綱目》:"萊菔,根
、葉同功
,生食升氣
,熟食降氣。蘇
,寇二氏止言其下氣速,孫真人言久食澀營衛(wèi)
,亦不知其生則噫氣
,熟則泄氣
,升降之不同也。大抵入太陰
、陽明、少陽氣分
,故所主皆肺
、脾
、腸
、胃
、三焦之病。李九華云:萊菔多食滲入血
。則其白人髭發(fā)
,蓋亦由此
,非獨(dú)因其下氣澀營衛(wèi)也。"⑤《本草經(jīng)疏》:"萊菔根
,《本經(jīng)》下氣消谷,去痰癖
,肥健人
,及溫中補(bǔ)不足
,寬胸膈
,利大小便
,化痰消導(dǎo)者,煮熟之用也
;止消渴
,制面毒,行風(fēng)氣,去邪熱氣
,治肺痿吐血
,肺熱痰嗽下痢者,生食之用也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萊菔
拼音注音 : Lái Fú
別名 : 葖、蘆萉 、蘆菔、薺根
、紫花菘、溫菘、苞葖
、紫菘、蘿卜
、蘿葍、楚菘
、秦菘
、菜頭
、地?zé)艋\、壽星頭
英文名 : Radish root
出處 : 出自《唐本草》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萊菔的鮮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Raphanus sativus L.采收和儲藏:秋、冬季采挖鮮根
,除去莖葉,洗凈
。
生境分布 : 原產(chǎn)我國,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且有大量的栽培品種
。
原形態(tài) : 萊菔,一年生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30-100cm。直根,肉質(zhì),長圓形、球形或圓錐形,外皮綠色、白色或紅色。莖分枝,無毛 ,稍具粉霜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和下部莖生葉大頭羽狀半裂,長8-30cm
,寬3-5cm
,頂裂片卵形
,側(cè)裂片4-6對,長圓形
,有鈍齒
,疏生粗毛
;上部葉長圓形,有鋸齒或近全緣
。總狀花騙子頂生或腋生
;萼片長圓形
;花瓣4
,白色、紫色或粉紅色
,直徑1.5-2cm
,倒卵形
,長1-1.5mm,具紫紋
,下部有長5mm的爪;雄蕊6
,4長2短
;雌蕊1,子房鉆狀
,柱頭柱狀。長角果圓柱形
,長3-6cm
,在種子間處縊縮
,形成海綿質(zhì)橫膈,先端有喙長1-1.5mm
;種子1-6顆,卵形
,微扁
,長約3mm
,紅棕色,并有細(xì)網(wǎng)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ㄆ?-5月
,果期5-6月。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適應(yīng)性較強(qiáng),分布較廣,全國均可栽培。以沙質(zhì)壤土栽培為宜,前作以大豆、水稻、玉米為宜,不宜選用十字花科作物地。栽培技術(shù),種子繁殖,在整好的地上作為高哇,作畦方式,因品種、土質(zhì)、地勢與當(dāng)?shù)貧饧贄l件不同而異。8-9月播種,大型蘿卜行株距50cm×60cm或20cm×15cm,小型蘿卜6cm×3cm,穴播或條播
。播后覆土,稍加鎮(zhèn)壓
,如干旱天氣應(yīng)立即澆水
。溫度在20-25℃時(shí)
,10天左右出苗。田間管理
,出苗后及時(shí)間苗,拔除病苗
、弱苗、畸形苗
。破白前要少澆水蹲苗,以抑制淺根生長
,使直根深入土層
,從破白至露肩是葉部生長盛期
,需水量漸多。遇雨水多時(shí)要排除積水
。施肥
,前期施面肥,中期可穴施或溝施
,肥料不宜太濃或澆在根部
,亦不宜施用過晚
,以免引起肉質(zhì)根黑箍、品質(zhì)變劣或破裂或生苦味
。中耕除草每月1-2次,結(jié)合培土
,生長后期需摘老葉,以利通風(fēng)
。病蟲害防治,軟腐病
、白斑病黑斑病
、花葉病毒病
,可用50%代森鋅500倍液或80%代森鋅800倍液或50%代森銨1000倍液噴射。軟腐病亦可用1×10(-4)的鏈霉素噴治或用敵克松原粉500-1000倍液澆灌根部
。
性狀 : 性狀鑒別,鮮根肉質(zhì)
,圓柱形、圓錐形或圓球形
,有的具分叉,大小差異較大
。表面紅色
、紫紅色、綠色、白色或粉紅色與白色間有
,頂端有殘留葉柄基
。質(zhì)脆
,富含水分
,斷面類白色
、淺綠色或紫紅色
,形成層環(huán)明顯,皮部色深
,木質(zhì)部占大部分
,可見點(diǎn)狀放射狀紋理
。氣微,味甘
、淡或辣
。
化學(xué)成分 : 根含糖分主要是葡萄糖、蔗糖和果糖。各部分還測得香豆酸
、咖啡酸
、阿魏酸(Ferulic acid)
、苯丙酮酸、龍膽酸(Gentisic acid)
、羥基苯甲酸和多種氨基酸。鮮根含甲硫醇7.75mg%
、維生素C近20mg%,因不含草酸
,是鈣的良好來源。含錳0.41mg%
,硼約7mg%(干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