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Luó Fú Mù Jīnɡ Yè
出處 : 《南寧市藥物志》
來源 : 為夾竹桃科植物蘿芙木的莖葉,夏、秋采收。
性狀 : 干燥莖直徑約1~2厘米,向上漸細(xì),圓柱形,灰色至灰綠色,幼莖綠色,有3~5個角棱及田點(diǎn)狀皮孔,并具縱皺。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折斷面不平坦。氣微弱,味苦,皮部較木質(zhì)部更苦。葉多皺縮,質(zhì)脆易碎。氣不顯著,味苦微辣。
化學(xué)成分 : 莖含δ-育亨賓。葉含阿立新、洋槐甙。
藥理作用 : 見"蘿芙木"條。
性味 : 《南寧市藥物志》:"苦甘,涼。"
注意 : 《廣西藥植圖志》:"有胃病及氣血虛寒者忌用。"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降壓,行瘀,解毒。治感冒,高血壓,痧癥吐瀉,咽痛,癰腫,瘡疥,跌打損傷。①《南寧市藥物志》:"治熱病斑痧,頭痛;搗敷跌打損傷、毒瘡;濃煎洗湯火傷。"②《廣西中藥志》:"散瘀毒,消腫。敷蛇傷。"③《中國藥植圖鑒》:"煎水(服)治瘧疾和肌肉痛。"④《廣西藥植名錄》:"全株:清涼解熱,消腫,止血,法風(fēng),降血壓。治疝氣,熱癥,跌打刀傷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0.5~1兩 復(fù)方 : ①治感冒痧氣:羊姆奶葉煎湯內(nèi)服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Luó Fú Mù Jīnɡ Yè 出處 : 出自《南寧市藥物志》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夾竹桃科植物蘿芙木及同屬多種植物的莖葉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山區(qū)丘陵地或溪邊的灌木叢及小樹林中。資源分布:分布于臺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灌木,高1-3m。全株平滑無毛。小枝淡灰褐色,疏生圓點(diǎn)狀皮孔 化學(xué)成分 : 蘿芙木莖含四氫蛇根堿(ajmalicine)即δ-育享賓(δ-yohimbine)[1] 藥理作用 : 1.對心管的作用 葉和根的水浸劑或酸性乙醇浸劑100-150mg/kg 歸經(jīng) : 肺 性味 : 苦 注意 : 《西藥植圖志》:有胃病及氣血虛寒者忌用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復(fù)方 : ①治感冒痧氣: 羊姆奶葉煎湯內(nèi)服。(《廣西藥植圖志》)②治膚打,蛇咬傷: 蘿芙木鮮葉搗爛敷。(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③治刀傷出血: 蘿芙木嫩葉適量,搗絨敷傷口。(《貴州草藥》) 各家論述 : 1.《南寧市藥物志》:治熱病斑痧,頭痛;搗敷跌打損傷、毒瘡;濃煎洗湯火傷。2.《廣西中藥志》:散解毒,消腫。敷蛇傷。3.《中國藥植圖鑒》:煎水(服)治瘧疾和肌肉痛。4.《廣西藥植名錄》:全株:清涼解熱;消腫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61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中華本草》:蘿芙木莖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