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shí) >> 中藥材

      辣椒

      中醫(yī)世家 2023-05-04 11:50:27

      《全國中草藥匯編》:辣椒

      拼音注音 : Là Jiāo

      別名 : 辣子

      、辣角、牛角椒
      、紅海椒
      、海椒、番椒
      、大椒
      、辣虎

      來源 : 茄科辣椒屬植物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C. annuum L.],以果實(shí)

      、根和莖枝入藥
      。6~7月果紅時(shí)采收,曬干

      性味 : 果:辛

      、熱。

      注意 : 對(duì)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急性胃炎
      ,肺結(jié)核以及痔瘡或眼部疾病患者忌用。

      功能主治 : 果:溫中散寒

      ,健胃消食
      。用于胃寒疼痛,胃腸脹氣
      ,消化不良
      ;外用治凍瘡,風(fēng)濕痛
      ,腰肌痛
      。根:活血消腫。外用治凍瘡

      用法用量 : 果1~3錢

      ;根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

      備注 : (1)辣椒變種很多

      ,同供藥用者尚有:指天椒(長(zhǎng)柄椒)Capsicum frutescens L. var. conoides (Mill.)Bailey;簇生椒(朝天椒)Capsicum frutescens L. var. fasciculatum (Sturt.)Bailey
      ;小指椒(象牙辣椒
      、細(xì)長(zhǎng)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 var. acuminatum Fingh.;長(zhǎng)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 var. longum Bailey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傊补麑?shí)尖長(zhǎng)而辣者可用
      ,形圓而不辣者如燈籠椒(柿子椒)則不入藥
      ,青辣椒也不藥用。(2)辣椒有刺激性
      ,若有瘡癤
      、牙痛、痔瘡或眼部疾病
      ,不宜食用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辣椒

      拼音注音 : Là Jiāo

      別名 : 番椒、秦椒(《群芳譜》)

      ,辣茄(《花鏡》)
      ,辣虎(《藥性考》),臘茄(《藥檢》)
      ,海椒
      、辣角(《遵義府志》),雞嘴椒(《廣州植物志》)

      出處 : 《植物名實(shí)圖考》

      來源 : 為茄科植物辣椒的果實(shí)

      。7~10月間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

      生境分布 :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

      ,莖高45~75厘米
      。單葉互生;葉片卵狀披針形
      ,長(zhǎng)5~9.5厘米
      ,寬1.5~2厘米,全緣
      ,先端尖
      ,基部漸狹,延入葉柄
      ;葉柄長(zhǎng)
      。花1~3朵
      ,腋生
      ,白色;萼廣鐘形
      ,先端5齒
      ;輪狀花冠,徑長(zhǎng)9~15厘米
      ,5裂
      ,裂片長(zhǎng)橢圓形,鑷合狀排列
      ,較冠筒長(zhǎng)
      ;雄蕊5,有時(shí)6~7枚
      ,插生于花冠近基部處
      ,花藥長(zhǎng)圓形,縱裂
      ;雌蕊1
      ,子房2室,少數(shù)3室
      ,花柱線狀
      。漿果成熟后變?yōu)榧t色或橙黃色,形狀與大?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經(jīng)栽培后,變異很大
      ,有長(zhǎng)圓錐形
      、燈籠形或球形等
      ;果梗長(zhǎng)可至3.5厘米,直立或下垂
      ,先端膨大
      ,萼宿存。種子多數(shù)
      ,扁圓形
      ,淡黃色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ㄆ?~7月。果期7~10月

      性狀 : 干燥成熟的果實(shí)

      ,帶有宿萼及果柄。果皮帶革質(zhì)
      ,干縮而薄
      ,外表鮮紅色或紅棕色,有光澤
      。內(nèi)部空
      ,由中隔分隔成2~3室,中軸胎座
      ,每室有多數(shù)黃色的種子
      ;種子扁平,呈腎形或圓形
      ,直徑達(dá)5毫米
      。氣特殊,具催嚏性
      ,味辛辣如灼

      化學(xué)成分 : 果實(shí)所含辛辣成分為辣椒堿、二氫辣椒堿

      、降二氫辣椒堿
      、高辣椒堿、高二氫辣椒堿
      ;壬酰香莢蘭胺
      、辛酰香莢蘭胺;色素為隱黃素
      、辣椒紅素
      、微量辣椒玉紅素、胡蘿卜素
      ;尚含維生素C
      、檸檬酸、酒石酸、蘋果酸等
      。種子含龍葵堿
      、龍葵胺,極可能尚含澳洲茄邊堿
      、澳洲茄胺
      、澳洲茄堿等生物堿。

      藥理作用 : ①對(duì)消化系統(tǒng)的作用辣椒酊或辣椒堿

      ,內(nèi)服可作健胃劑
      ,有促進(jìn)食欲、改善消化的作用
      。動(dòng)物試驗(yàn)(巴索夫胃痿狗)證明
      ,辣椒水的刺激口腔黏膜,反射性地加強(qiáng)胃的運(yùn)動(dòng)
      。用各種辣椒制成的調(diào)味品
      ,人口服后,可增加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
      。大劑量口服可產(chǎn)生胃炎
      、腸炎、腹瀉
      、嘔吐等
      。曾有報(bào)告辣椒對(duì)離體動(dòng)物腸管有抑制及解痙作用。②抗菌及殺蟲作用辣椒堿對(duì)蠟樣芽胞桿菌及枯草桿菌有顯著抑制作用
      ,但對(duì)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無效
      。其枝、葉并無抗菌作用
      ,僅對(duì)結(jié)核桿菌有很輕微的抑制
      。10~20%辣椒煎荊有殺滅臭蟲的功效。③發(fā)赤作用外用作為涂擦劑對(duì)皮膚有發(fā)蘇作用
      ,使皮膚局部血管起反射性擴(kuò)張
      ,促進(jìn)局部血液循環(huán)的旺盛。酊劑可用于凍瘡
      ;但也有人認(rèn)為
      ,辣椒僅強(qiáng)烈刺激感覺神經(jīng)末梢,引起溫暖感
      ,對(duì)血管則很少影響
      ,高濃度也不發(fā)泡,故不能視為發(fā)赤劑
      。④對(duì)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作用辛辣物質(zhì)(生姜
      、胡椒
      ,特別是辣椒)可刺激人舌的味覺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壓上升(特別是舒張壓),對(duì)脈搏無明顯影響
      。辣椒堿或辣椒制劑對(duì)麻醉貓
      、犬靜脈注射可引起短暫血壓下降、心跳變慢及呼吸困難
      ,此乃刺激肺及冠脈區(qū)的化學(xué)感受器或伸張感受器所引起
      。對(duì)離體豚鼠心房則有直接的興奮作用,對(duì)大鼠后肢血管也有收縮作用
      。⑤其他作用國外曾報(bào)道
      ,食用紅辣椒作調(diào)味品(品種不明)的食物3周后,可使血漿中游離的氫化可的松顯著增加
      ,尿中的排泄量也增加
      ;還能降低纖維蛋白溶解活性。地上部分的水煎劑對(duì)離體大鼠子宮有興奮作用

      歸經(jīng) : 《綱目拾遺》:"入心、脾二經(jīng)

      。"

      性味 :

      ,熱。①《群芳譜》:"味甚辣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味辛
      ,溫,無毒
      。"③《食物宜忌》:"辛苦
      ,大熱。"

      注意 : 陰虛火旺及患咳嗽

      、目疾者忌服
      。《藥性考》:"多食眩旋
      ,動(dòng)火故也
      。久食發(fā)痔,令人齒痛咽腫
      。"

      功能主治 : 溫中

      ,散寒,開胃
      ,消食
      。治寒滯腹痛,嘔吐
      ,瀉痢
      ,凍瘡
      ,疥癬。①姚可成《食物本草》:"消宿食
      ,解結(jié)氣
      ,開胃口,辟邪惡
      ,殺腥氣諸毒
      。"②《百草鏡》:"洗凍瘃,浴冷疥
      ,瀉大腸經(jīng)寒澼
      。"③《藥性考》:"溫中散寒,除風(fēng)發(fā)汗
      ,去冷癖
      ,行痰逐濕。"④《食物宜忌》:"溫中下氣
      ,散寒除濕
      ,開郁去痰,消食
      ,殺蟲解毒
      。治嘔逆,療噎膈
      ,止瀉痢
      ,祛腳氣。"⑤《藥檢》:"能祛風(fēng)行血
      ,散寒解郁
      ,導(dǎo)滯,止?jié)轂a
      ,擦癬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入丸、散

      ,3~8分
      。外用:煎水熏洗或搗敷。

      復(fù)方 : ①治痢積水瀉:辣茄一個(gè)

      。為丸
      ,清晨熱豆腐皮裹,吞下
      。(《醫(yī)宗匯編》)②治瘧疾:辣椒子
      ,每歲一粒,二十粒為限
      ,一日三次
      ,開水送服
      ,連服三至五天。(吳縣《單方驗(yàn)方選編》)③治凍瘃:剝辣茄皮
      ,貼上
      。(《綱目拾遺》)④治毒蛇傷:辣茄生嚼十一、二枚
      ,即消腫定痛
      ,傷處起小泡,出黃水而愈
      。食此味反甘而不辣
      。或嚼爛敷傷口
      ,亦消腫定痛
      。(《百草鏡》)

      臨床應(yīng)用 : ①治療腰腿痛取辣椒末、凡士林(按1:1)或辣椒末

      、凡士林
      、白面(按2:3:1)加適量黃酒調(diào)成糊狀。用時(shí)涂于油紙上貼于患部
      ,外加膠布固定
      。治療65例,有效者25例
      ,明顯見效者23例,癥狀消失者1例
      ,無效16例
      。多數(shù)在用藥后15~30分鐘內(nèi)局部發(fā)熱,1小時(shí)后局部有燒灼感
      ;部分病人有觸電感
      。發(fā)熱燒灼感常持續(xù)2~24小時(shí),最長(zhǎng)可持續(xù)48小時(shí)
      ,并有全身熱感和出汗
      ,普遍在敷藥后覺關(guān)節(jié)活動(dòng)靈活柔軟,有輕快感
      。檢查可見局部充血
      、發(fā)熱,少數(shù)病人發(fā)生皮疹和水泡
      。②治療一般外科炎癥取老紅辣椒焙焦研末
      ,撒于患處,每日1次
      ;或用油調(diào)成糊劑局部外敷
      ,每日1~2次
      。臨床治療腮腺炎、蜂窩織炎
      、多發(fā)性癤腫等共557例
      ,用藥2~10天不等,均有效果
      。③治療凍瘡
      、凍傷取辣椒1兩切碎,經(jīng)凍麥苗2兩
      ,加水2000~3000毫升
      ,煮沸3~5分鐘,去渣
      。趁熱浸洗患處
      ,每日1次。已破潰者用敷料包裹
      ,保持溫暖
      。治療200例,治愈188例
      ,有效8例
      ,無效4例。治愈者最少用藥1次
      ,最多者11次
      ,絕大多數(shù)在5次以內(nèi)。有潰瘍形成者療效較差
      ,且洗時(shí)有痛感
      ;發(fā)生在面部者因不便浸洗,療效不及發(fā)生在手足者滿意
      。有用辣椒30克連籽切碎
      ,加入熔化的凡士林250克中,繼續(xù)熬至翻滾后10~15分鐘
      ,濾去辣椒
      ,再加入樟腦15克混勻。于凍傷初起時(shí)涂擦患部(巳破者不能用)
      ,至局部有熱感為止
      ,每日2~3次。④治療外傷瘀腫用紅辣椒曬干研成極細(xì)粉末
      ,按1:5加入熔化的凡士林中均勻攪拌
      ,待嗅到辣味時(shí),冷卻凝固即成油膏
      。適用于扭傷
      、擊傷
      ,碰傷后引起的皮下瘀腫及關(guān)節(jié)腫痛等癥,敷于局部
      ,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
      。治療12例,7例痊愈
      ,3例癥狀減輕
      ,2例效果不顯。有效病例一般敷藥4~9次

      各家論述 : 《綱目拾遺》:"辣茄性熱而散

      ,亦能祛水濕。有小仆暑月食冷水
      ,臥陰地
      ,至秋瘧發(fā),百藥罔效
      ,延至初冬
      ,偶食辣醬,頗適口
      ,每食需此
      ,又用以煎粥食,未幾
      ,瘧自愈
      。良由胸膈積水,變?yōu)槔涮?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得辛以散之
      ,故如湯沃雪耳?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辣椒

      拼音注音 : Là Jiāo

      別名 : 番椒、辣茄

      、辣虎、臘茄
      、海椒
      、辣角、雞嘴椒
      、紅海椒
      、辣子、牛角椒
      、大椒
      、七姐妹、班椒

      英文名 : Hot Pepper, Caynne Pepper, Chilli

      出處 : 出自《植物名實(shí)圖考》

      ;1.《藥檢》:辣茄
      ,種種不一
      ,入藥惟取細(xì)長(zhǎng)如象牙,又如人指者
      。作食料皆可用
      。2.《遵義府志》:番椒,其形狀有數(shù)種
      。長(zhǎng)細(xì)似角者
      ,名牛角海椒,細(xì)小如筆頭
      ,叢結(jié)尖仰者
      ,名篡椒,二種尤辣
      。一種扁圓形
      ,色或紅或黃,味不甚辣
      ,名柿椒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辣椒的果實(shí)。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apsicum annuum L.采收和儲(chǔ)藏:青椒一般以果實(shí)充分肥大

      ,皮色轉(zhuǎn)濃
      ,果皮堅(jiān)產(chǎn)而有光澤時(shí)采收;干椒可待果實(shí)成熟一次采收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杉庸こ呻缋苯贰⑶遽u辣椒
      、蝦油辣椒
      。干椒可加工成干制品。

      生境分布 :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或有根多年生草本

      ,高40-80cm。單葉互生
      ,枝頂端節(jié)不伸長(zhǎng)而成雙生或簇生狀
      ;葉片長(zhǎng)圓狀卵形、卵形或卵狀披針形
      ,長(zhǎng)4-13cm
      ,寬1.5-4cm,全緣
      ,先端尖
      ,基部漸狹。花單生
      ,俯垂
      ;花萼杯狀,不顯著5齒
      ;花冠白色
      ,裂片卵形;雄蕊5
      ;雌蕊1
      ,子房上位,2室
      ,少數(shù)3室
      ,花柱線狀。漿果長(zhǎng)指狀
      ,先端漸尖且常彎曲
      ,未成熟時(shí)綠色,成熟后呈紅色
      ,橙色或紫紅色
      ,味辣。種子多數(shù)
      ,扁腎形
      ,淡黃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果期5-11月。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

      ,害怕寒冷
      ,龍怕霜凍,又忌高溫和曝曬
      ,喜潮濕又怕水澇
      ,比較耐肥。宜在土層深厚肥沃
      ,富含有機(jī)質(zhì)和透水性好的砂壤土和兩合土上種植
      。不宜與茄科植物連作。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
      ,有直播和育苗移栽兩種方式。直播法:冬季翻耕休親
      ,驚蟄雪融后
      ,每1hm2施土雜廄肥75000kg,并鋪撒翻耕均勻,按0.7-1.0m開溝作壟
      ,灌水保墑
      。清明前后,在壟上開淺溝
      ,條行直播
      ,稀撒種子(種子撒播并需用溫水浸種),蓋土1cm厚
      ,以不見種子為度
      。真葉在2-3片時(shí),間苗一方
      。7-8片葉時(shí)
      ,按株距15-16cm定苗。育苗移栽法:北方在3月中下旬
      ,南方約在1月中上旬
      ,把用溫水消毒的種子,按每10m2160-220g撒播于澆過底水的苗床上
      ,當(dāng)有1-2片真葉時(shí)分苗
      ;并把健壯的菌移入營養(yǎng)缽,分苗溫床溫度應(yīng)在20℃以上
      ,當(dāng)有8-10片真葉展開
      ,約60d左右可移栽。田間管理 定植緩苗后
      ,要連鋤幾遍
      ,以促根系生長(zhǎng)。雨季要注意及時(shí)排水
      ;熱雨后應(yīng)進(jìn)行“澇澆園”
      ,在定植后10-15d,進(jìn)行第1次追肥
      ,促莖葉生長(zhǎng)
      ,每1hm2可施硫銨225-300kg。開溝施入
      。在開始座果后進(jìn)行第2次追肥
      。每1hm2可施硫銨150-225kg,草木灰1500-2250kg
      ,施后立即澆水
      。應(yīng)注意及時(shí)防治棉鈴蟲,可在蟲蛀果前及時(shí)噴藥

      性狀 : 性狀鑒別 果產(chǎn)形狀

      、大小因品種耐異。一般為長(zhǎng)圓錐形而稍有彎曲
      ,基部微圓,常有綠棕色
      ,具5裂齒的宿萼及稍粗壯而或細(xì)直的果柄。表面光滑或有溝紋
      ,橙紅色
      、紅色或深紅色,具溝澤
      ,果肉較厚
      。質(zhì)較脆,橫切面可見中軸胎座
      ,有菲薄的隔膜將果實(shí)分實(shí)2-3室
      ,內(nèi)含多數(shù)黃白色,扁平圓形或倒卵形種子
      。干品果皮皺縮
      ,暗紅色,果肉干薄
      。氣特異
      ,催鄙性,味辛辣如灼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暗橙色或紅橙色
      ,味極辣。①外果皮細(xì)胞方形
      、多角形或不規(guī)則形
      ,壁頗厚,略具壁孔
      。②中果皮薄壁細(xì)胞含眾多油滴(新鮮粉末)及紅色或黃色雜色體
      ,也有含草酸鈣砂晶的。③石細(xì)胞有2種
      ;內(nèi)果皮石細(xì)胞壁較薄
      ,波狀,半透明
      ,有念珠狀壁孔
      ;種皮石細(xì)胞較大,壁厚
      ,波狀
      ,有較大的壁孔,其橫斷面呈“U”字形(外壁較?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④內(nèi)胚乳細(xì)胞多角形
      ,充滿糊粉粒。

      化學(xué)成分 : 辣椒果實(shí)含辣椒堿類成分

      ,主要有辣椒堿(capsaicin),二氫辣椒堿(dihydrocapsaicin)
      ,去甲雙氫辣椒堿(nordihydrocapsaicin)[1]
      ,高辣椒堿(homocapsaicin),高二氫辣椒堿(homodihydrocapsaicin)
      ,壬酰香草胺(nonoyl vanillylamide)
      ,辛酰香草酰胺(decoyl vanillylamide)[2]。還含多種低沸點(diǎn)和高沸點(diǎn)揮發(fā)性羧
      ,如異丁酸(isobutyric acid)
      ,異戊酸(isovaleric aicd),正-戊酸(n-valeric acid)
      ,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
      ,順式-2-甲基丁烯酸(tiglic acid),庚酸(enanthic acid)
      ,癸酸(capric acid)
      ,異癸酸(isodecanoic acid),丙酮酸(pyruvic acid)
      ,辛酸(caprylic acud)和月桂酸(lauric acid)等[3
      ,4]。此外還含β-胡蘿卜素(β-carotene)
      ,陷黃質(zhì)(cryptoxanthin)
      ,玉米黃質(zhì)(zeaxanthin),辣椒紅素(capsan-thin)
      ,辣椒玉紅素(capsorubin)
      ,堇黃質(zhì)(violaxanthin)[4],茄堿(solanine)
      ,茄啶(solanidine)[5]及檸檬酸(citric acid)
      ,酒石酸(tau-taric acid),蘋果酸(malic acid)等[2]
      。種子中含茄堿
      ,茄啶[2],4α-甲基-5α-膽甾-8(14)-烯-3β-醇[4α-methyl-5α-cholest-8(14)-en-3β-ol][6]
      ,環(huán)木菠蘿烷醇(cycloar-tanol)
      ,環(huán)木菠蘿烯醇(cycloartenol),24-亞甲基環(huán)木菠蘿烷醇(24-methylenecycloartanol)及羽扇豆醇(lupeol)等
      。同屬植物米辣果實(shí)含辣椒堿[8]

      藥理作用 : 1.對(duì)消化系統(tǒng)的作用:辣椒酊或辣椒堿

      ,內(nèi)服可作健胃劑,有促進(jìn)食欲
      、改善消化的作用
      。動(dòng)物試驗(yàn)(巴索夫胃瘺狗)證明,辣椒水能刺激口腔粘膜
      ,反射性地加強(qiáng)胃的運(yùn)動(dòng)
      。用各種辣椒制成的調(diào)味品,人口服后
      ,可增加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
      。大劑最口服可產(chǎn)生胃炎、腸炎
      、腹瀉
      、嘔吐等。曾有報(bào)告辣椒對(duì)離體動(dòng)物腸管有抑制及解痙作用
      。2.抗菌及殺蟲作用:辣椒堿對(duì)蠟樣芽腦桿菌及枯草桿菌有顯著抑制作用
      ,但對(duì)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無效。其枝
      、葉并無抗菌作用
      ,僅對(duì)結(jié)核桿菌有很輕微的抑制。10-20%辣椒煎劑有殺滅臭蟲的功效
      。3.發(fā)赤作用:外用作為涂擦劑對(duì)皮膚有發(fā)赤作用
      ,使皮膚局部血管起反射性擴(kuò)張,促進(jìn)局部血液循環(huán)的旺盛
      。酊劑可用于凍瘡
      ;但也有人認(rèn)為,辣椒僅強(qiáng)烈刺激感覺神經(jīng)末梢
      ,引起溫暖感
      ,對(duì)血管則很少影響,高濃度也不發(fā)泡
      ,故不能視為發(fā)赤劑
      。4.對(duì)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作用:辛辣物質(zhì)(生姜、胡椒
      ,特別是辣椒)可刺激人舌的味覺感受器
      ,反射性地引起血壓上升(特別是舒張壓),對(duì)脈搏無明顯影響
      。辣椒堿或辣椒制劑對(duì)麻醉貓
      、犬靜脈注射可引起短暫血壓下降、心跳變慢及呼吸困難
      ,此乃刺激肺及冠脈區(qū)的化學(xué)感受器或伸張感受器所引起
      。對(duì)離體豚鼠心房則有直接的興奮作用
      ,對(duì)大鼠后肢血管也有收縮作用。5.其他作用:國外曾報(bào)道
      ,食用紅辣椒作調(diào)味品(品種不明)的食物3周后
      ,可使血漿中游離的氫化可的松顯著增加,尿中的排泄量也增加
      ;還能降低纖維蛋白溶解活性
      。地上部分的水煎劑對(duì)離體大鼠子宮有興奮作用。

      歸經(jīng) : 歸脾

      ;胃經(jīng)

      性味 : 味辛;性熱

      注意 : 陰虛火旺及患咳嗽

      、目疾者忌服
      。《藥性考》:多食眩旋
      ,動(dòng)火故也
      。久食發(fā)痔,令人齒痛咽腫

      功能主治 : 溫中散寒

      ;下氣消食。主胃寒氣滯
      ;脘腹脹痛
      ;嘔吐;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風(fēng)濕痛;凍瘡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入丸

      、散
      ,1-3g。外用:適量
      ,煎水熏洗或搗敷

      復(fù)方 : ①治痢積水瀉:辣茄一個(gè)。為丸

      ,清晨熱豆腐皮裹
      ,吞下。(《醫(yī)宗匯編》)②治瘧疾:辣椒子
      ,每歲一粒
      ,二十粒為限,一日三次
      ,開水送服
      ,連服三至五天
      。(吳縣《單方驗(yàn)方選編》)③治凍瘡:剝辣茄皮,貼上
      。(《綱目拾遺》)④治毒蛇傷:辣茄生嚼十一
      、二枚,即消腫定痛
      ,傷處起小泡
      ,出黃水而愈。食此味反甘而不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蚪罓€敷傷口,亦消腫定痛
      。(《百草鏡》)

      臨床應(yīng)用 : 1.治療腰腿痛:取辣椒末

      、凡士林(按1∶1)或辣椒末、凡士林
      、白面(按2∶3∶1)加適量黃酒調(diào)成糊狀
      。用時(shí)涂于油紙上貼于患部,外加膠布固定
      。治療65例
      ,有效者25例,明顯見效者23例
      ,癥狀消失者 1例
      ,無效16例。多數(shù)在用藥后15-30分鐘內(nèi)局部發(fā)熱
      ,1小時(shí)后局部有燒灼感
      ;部分病人有觸電感。發(fā)熱燒灼感常持續(xù)2-24小時(shí)
      ,最長(zhǎng)可持續(xù)48小時(shí)
      ,并有全身熱感和出汗。普遍在敷藥后覺關(guān)節(jié)活動(dòng)靈活柔軟
      ,有輕快感
      。檢查可見局部充血、發(fā)熱
      ,少數(shù)病人發(fā)生皮疹和水泡
      。2.治療一般外科炎癥:取老紅辣椒焙焦研末,撒于患處
      ,每日1次
      ;或用油調(diào)成糊劑局部外敷,每日 1-2次。臨床治療腮腺炎
      、蜂窩織炎
      、多發(fā)性癤腫等共557例,用藥2-10天不等
      ,均有效果
      。3.治療凍瘡、凍傷:取辣椒 1兩切碎
      ,經(jīng)凍麥苗2兩
      ,加水2000-3000ml,煮沸3-5分鐘
      ,去渣
      。趁熱浸洗患處,每日1次
      。已破潰者用數(shù)料包裹
      ,保持溫暖。治療200例
      ,治愈188例,有效8例
      ,無效4例
      。治愈者最少用藥1次,最多者 11次
      ,絕大多數(shù)在5次以內(nèi)
      。有潰瘍形成者療效較差,且洗時(shí)有痛感
      ;發(fā)生在面部者因不便浸洗
      ,療效不及發(fā)生在手足者滿意。有用辣椒30克連籽切碎
      ,加入熔化的凡士林250g中
      ,繼續(xù)熬至翻滾后10-15分鐘,濾去辣椒
      ,再加入樟腦15g混勻
      。于凍傷初起時(shí)涂擦患部(已被者不能用),至局部有熱感為止
      ,每日2-3次
      。4.治療外傷瘀腫:用紅辣椒曬干研成極細(xì)粉末,按1∶5加入熔化的凡士林中均勻攪拌
      ,待嗅到辣味時(shí)
      ,冷卻凝固即成油膏。適用于扭傷
      、擊傷
      、碰傷后引起的皮下瘀腫及關(guān)節(jié)腫痛等癥
      ,敷于局部,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
      。治療12例
      ,7例痊愈,3例癥狀減輕
      ,2例效果不顯
      。有效病例一般敷藥4-9次。

      各家論述 : 1.《綱目拾遺》:辣茄性熱而散

      ,亦能祛水濕
      。有小童暑月食冷水,臥陰地
      ,至秋瘧發(fā)
      ,百藥罔效,延至初冬
      ,偶食辣醬
      ,頗適口,每食需此
      ,又用以煎粥食
      ,未幾,瘧自愈
      。良由胸膈積水
      ,變?yōu)槔涮担眯烈陨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故如湯沃雪耳?.姚可成《食物本草》:消宿食
      ,解結(jié)氣,開胃口
      ,辟邪惡
      ,殺腥氣諸毒。3.《百草鏡》:洗凍瘡
      ,浴冷疥
      ,瀉大腸經(jīng)寒癖。4.《藥性考》:溫中散寒
      ,除風(fēng)發(fā)汗
      ,去冷癖,行痰逐濕
      。5.《食物宜忌》:溫中下氣
      ,散寒除濕,開郁去痰,消食
      ,殺蟲解毒
      。治嘔逆,療噎膈
      ,止瀉痢
      ,祛腳氣。6.《藥檢》:能祛風(fēng)行血
      ,散寒解郁
      ,導(dǎo)滯,止泄瀉
      ,擦癬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62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猴頭菌
      《全國中草藥匯編》:猴頭菌別名 : 猴頭
      、刺猬菌
      石長(zhǎng)生
      拼音注音 : Shí Chánɡ Shēnɡ別名 : 丹草、長(zhǎng)生草
      桑白皮
      《中國藥典》:桑白皮拼音注音 : Sānɡ Bái Pí?jiǎng)e名 : 桑根皮英文名 : CORTEX MORI來源 : 本品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浦参锷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秋末葉落時(shí)至次春發(fā)芽前采挖根部
      兩面青
      《全國中草藥匯編》:兩面青拼音注音 : Liǎnɡ Miàn Qīnɡ別名 : 甲滿來源 : 紫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苾擅媲郙aesa indica (Roxb.)A. DC.,以全株入藥
      。生境分布 : 云南
      大青木
      拼音注音 : Dà Qīng Mù別名 : 路邊青、臭葉樹
      、羊咪青
      、青心草、臭大青
      、鴨公青